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舞台。中国在网络归责领域的新举措尤为引人注目,其对台湾采取的网络归责策略充满复杂的政治意图和战略考量。通过对相关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如何利用网络手段施压台湾,并塑造国际舆论环境,推动其国家利益。 网络归责,即公开指认某一方实施网络攻击行为,国内外均已成为重要的战略工具。西方国家过去频繁点名中国黑客集团发动针对其政府和企业的网络攻击;而中国在2024年开始大规模公开指认台湾相关网络行动,展现出其在网络舆论战和信息战上的应对升级。 自2024年9月起,中国的主要情报机关——国家安全部(MSS)通过微信等平台,首次将名为“匿名64”(Anonymous 64)的黑客团体与台湾军方网络司令部(信息通信电子战指挥部,简称ICEFCOM)挂钩,公然指称该黑客团体系台湾官方操控。
这一做法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也标志着中国在网络归责策略上的重要转变。 此后,中国政府持续释放与台湾网络攻击相关的信息,先后公布了多批涉嫌网络行动人员名单,曝光其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等。这一高潮阶段于2025年5月至6月更为显著,当地警方及网络安全公司协同发布信息,牵涉人数多达二十余人,显示中国在网络归责活动中的资源调配越来越丰富,动员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中国强调,这些所谓的台湾网络行动不仅是单纯的黑客攻击,更具政治性质,目的是为“台独”势力服务,对中国大陆实施间谍、破坏及宣传战攻击。更为重要的是,官方言论直接将这些网络行动与台湾执政党民进党捆绑,指责其为阻碍两岸统一的“麻烦制造者”。这一战略构思反映出中国将网络归责与政治宣传紧密结合,借此给台湾政府施加内外压力,打击其国际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这波针对台湾的网络归责,与过去对美国的指责有所差异。针对美方的归责多由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以技术分析面向外公布,而对台归责则由更具政治性的国家安全部主导,甚至动用地方公安机关介入发布,形成多层面、多渠道的归责网络,表明中国在不同对象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更加贴近其战略目标。 对于私营网络安全企业在此中的参与,也不容忽视。多家中国知名的网络安全公司,如安天、奇安信和安恒信息安全公司,在官方归责发布的前后相继推出技术分析报告,详细描述涉嫌台湾网络司令部的攻击手法及活动轨迹。这种企业与国家情报机构的紧密配合,既扩大了归责信息的可信度,也为信息战增添了技术支撑。 然而,此种合作模式也带来了国际信任的“双刃剑”效应。
这些安全企业显然将政治忠诚置于商业利益之上,令海外潜在客户尤其是西方国家高度警惕,可能制约其国际业务扩展,反映出中国网络安全生态的独特政治商业属性。 从更宽广的视角观察,中国的网络归责不仅是军事和情报领域的动作,也是一种综合情报战和心理战的体现。通过曝光台湾所谓“黑客”的身份及其政治背景,既对台湾个人构成威慑,增加其从事网络行动的风险,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在网络空间拥有强大反制能力的信号,改变台湾及其支持者对网络攻防的认知态势。 此外,这种公开归责努力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一种“对等原则”形象——即过去西方长期指控中国成为网络攻击源头,中国现通过同样手法展示台湾作为攻击方,以此挑战外部世界的单方面叙事,推动舆论多元化甚至重塑全球网络安全话语权。 从台湾方面来看,此次归责大规模曝光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和军事压力。被点名的网络人员面临被抓捕的风险,同时对整个台湾网络安全体系的隐蔽性和国际合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台湾官方对中国的指控多予以否认或反驳,强调自身是在防御性网络行动,以保护国家安全和民主制度。 对于国际社会尤其是美欧等与台湾关系密切的国家而言,中国的网络归责策略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他们不仅要应对中国的间谍行为,更需关注中国如何通过网络归责塑造战略环境,影响盟友和国际舆论,甚至可能在未来影响全球网络治理规则的制定。 未来,随着中国网络技术的持续进步及网络空间竞争的加剧,针对台湾的网络归责行动有望继续扩大。地方政府、私营企业以及国家安全机关三者间的协同将更为紧密,相关信息发布可能更加频繁和细致。 整体而言,中国推动的网络归责战略不仅是网络冲突中的一环,更是意识形态斗争和国际关系重构的重要工具。
通过在网络空间不断施压台湾,中国试图传递“台湾不安全且是挑衅者”的信号,助推自身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包括遏制台湾独立倾向、稳定两岸关系的同时争取国际支持。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战局,台湾及其国际盟友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网络防御策略,同时加强对外沟通,以揭示和反制中国的虚假和误导性网络归责宣传。增强网络攻防透明度、强化技术交流、以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网络安全规范,将是未来应对类似网络归责挑战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国利用网络归责对台湾施加压力是一种多层面、多维度的战略运用,结合技术手段与政治宣传,充满针对性和系统性。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模式,对于掌握两岸网络安全态势及制定应对策略意义重大,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认知和适应网络空间日益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