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发展,深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认知乃至社会互动。从古至今,音乐都以其激发情感共鸣、调节心境和筑造社会纽带的功能,成为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然而,尽管音乐对大多数人都具有强烈吸引力,不同个体对音乐的享受体验却存在明显差异。有些人能够深切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震撼和愉悦,而另一些人则对此兴趣平平,甚至难以获得愉悦感。理解这些差异的成因,尤其是遗传因素的作用,成为音乐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交汇的前沿课题。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大型双生子研究,通过解构音乐享受的遗传机制,揭示了背后复杂且部分独立的遗传路径,为探索音乐享受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关键洞察。
研究团队基于瑞典双生子样本,结合音乐奖励敏感性的标准评估工具——巴塞罗那音乐奖励问卷(BMRQ),以及音乐感知测试和一般奖励敏感性测量,系统考察了遗传因素对音乐享受多方面的影响。该研究的核心发现之一是,音乐奖励敏感性约有54%的个体差异来源于遗传因素,这一比例在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属较高水平,表明遗传对音乐享受具有实质性影响。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约70%的遗传影响独立于音乐感知能力和一般奖励敏感性。换言之,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并非完全由听觉识别能力或对其他奖励刺激的敏感性决定,而是受独立的遗传效应塑造。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音乐享受的多个维度,包括情感激发、情绪调节、音乐寻求、感觉运动愉悦及社会奖励。各个维度虽均表现出显著遗传性,但遗传影响之间既有交叉亦存在差异,暗示不同方面的音乐享受由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基因组机制共同驱动。
特别是音乐感知能力与社会奖励维度之间的遗传相关性较高,这支持了音乐在社会联结中的独特作用,呼应了音乐作为人类社会进化中促进群体凝聚力的假说。该发现还揭示,音乐享受的遗传结构不仅是简单的单一维度,而是多重遗传路径的综合表现。这种复杂的遗传网络意味着未来遗传研究应当关注音乐享受的不同方面,避免以整体评分代替精细的分面分析,从而更准确定位相关基因型。双生子研究方法作为行为遗传学的经典设计,充分利用了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在遗传相似度上的差异,精确估计遗传对性状变异的贡献。该研究在控制年龄和性别等潜在混杂因素后,稳健地确认了遗传对音乐奖励敏感性的显著影响。同时,研究强调了环境因素的角色,尽管环境对音乐享受的影响较遗传略低,但其对不同维度的作用也呈现出部分独立性。
值得注意的是,共享环境影响(即家庭环境等影响双生子的共同因素)在成年双生子样本中表现微弱,这与音乐技能和成就等其他音乐相关特质的遗传模式有所不同。此现象提示,音乐享受的遗传传递主要通过直接遗传效应,而非家庭环境的传递,减少了基因与环境交叉影响的复杂性,利于未来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精准解读。此外,研究指出了音乐享受遗传效应的部分遗传异质性。这一发现挑战了将音乐享受视为统一整体的传统观点,而支持其多元性基因模型,反映不同遗传机制分别影响音乐各方面的体验和反应。这种异质性为个体化音乐治疗、音乐教育等领域提供了科学依据,暗示针对不同遗传背景个体的定制化音乐介入可能更为有效。研究也强调音乐享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指出遗传变异可能通过影响听觉皮层、基底节及大脑奖励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联结,从而塑造个体对音乐的愉悦反应。
未来跨学科研究可进一步结合神经影像和分子遗传技术,探究基因-脑-行为路径,深挖音乐享受背后的生物机制。此外,该研究呼吁在多元文化背景中验证遗传模式的普适性。瑞典及北欧人群的研究结果尚需扩展至其他族群,考虑环境文化差异对音乐感知与偏好的影响,进而更广泛理解音乐遗传基础。总的来说,这项基于大规模双生子样本的系统遗传研究,首次系统展示了音乐享受具有显著且多元的遗传基础,部分遗传效应独立于音乐感知与一般奖励敏感性,呈现出复杂的遗传分化和互联网络。这不仅解答了为何“无意义的声音模式”能深深打动人心的遗传学问题,也为未来音乐相关疾病的遗传研究、音乐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创新音乐疗法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入探讨音乐享受的遗传结构,有助于揭示人类情感体验的本质,促进音乐作为普世文化资源的科学发展,带来更丰富的人类生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