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承担着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和促进植物授粉等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近年来一场由致命真菌引发的蝙蝠白鼻病正在席卷全球多个地区,给蝙蝠种群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2025年5月28日,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揭示,原本被认为单一的致病真菌实际上由两种不同的真菌物种共同引发,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科学界关于白鼻病的既有认知,也对蝙蝠保护提出更严峻的挑战。白鼻病最初于2006至2007年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个蝙蝠洞穴被发现,感染蝙蝠的真菌呈现为其鼻部和翅膀上的白色粉状物斑,迅速导致蝙蝠数量锐减,死亡率高达90%以上,成为哺乳动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病原体致死事件之一。通过对超过五千个样本的分析,来自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及法国、保加利亚、芬兰和乌克兰等多国研究合作团队发现,除已知的Pseudogymnoascus destructans真菌外,存在另一种具有宿主专一性的致病真菌也能引发白鼻病。这两种真菌在地理分布和宿主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至今仅前者被证实已入侵北美大陆。
研究人员警告,若第二种真菌物种随人类活动无意中传入北美,将对本已苦苦挣扎的蝙蝠种群造成更为严重的威胁,甚至使得部分蝙蝠种类遭遇更大规模的死亡与复发疫情。通过基因分析,此次北美白鼻病的起源地被定位于乌克兰的波德利亚地区,这一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洞穴系统之一,是国际探洞者的热门目的地。研究证据显示,真菌极有可能通过来自北美的探洞者与当地洞穴密切接触时被无意携带,引发了北美的初次疫情爆发。这一发现使得白鼻病起源之谜得以揭晓,也清晰体现了单次病原体无意跨界传播对野生动物生态造成的巨大破坏。此项研究重申了维护洞穴生态系统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强调对探洞装备的彻底清洁和消毒是避免病原体扩散的关键措施。同时,呼吁建立并执行更严格的洞穴进入管理规定,以减少未来病原体跨区域传播风险。
参与该研究的360多位志愿者和蝙蝠学专家们贡献了大量珍贵样本和数据,为洞悉病毒演化和流行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公民科学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未来应对生态系统病原体提供了宝贵经验。蝙蝠作为夜行性生物,其生存状况直接影响到许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白鼻病的肆虐不仅威胁着蝙蝠个体健康,更可能引发连锁生态效应,如昆虫害虫数量暴增,进而威胁农作物和森林健康。面对这一严峻局面,科学家们呼吁全球加强对白鼻病的监测与研究,同时推动公众提升对生态环保的意识。保护蝙蝠实则是保护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愈发沉重,这增加了病原体传播和新型疾病出现的风险。白鼻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凸显出生态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系统性。在未来,结合先进的基因研究技术、生态学调查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将是遏制致病真菌扩散和保护蝙蝠种群的关键方向。人类作为地球生态圈一员,需要反思自身行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进行洞穴探险等高风险活动时,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和防疫措施。与此同时,支持和参与由专业机构及志愿者共同开展的生态监护工作,也是每一个人可以贡献力量的途径。展望未来,科学界已迈出重要步伐,深刻揭示了致癌真菌的多样性和传播途径。
结合全球合作和公众参与,将有望遏制白鼻病的进一步蔓延,帮助蝙蝠及其生态环境恢复健康,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蝙蝠,守护自然,这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全球每个人的共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