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作为人类演化史上的重要分支,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缺乏现代认知能力和文化复杂性的古人类。然而,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他们拥有某种形式的符号行为和艺术表达能力。近日,在西班牙塞哥维亚地区的圣拉萨罗岩棚中出土的一块带有红色颜料标记和明确指纹印迹的鹅卵石,为研究尼安德特人的象征性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该发现不仅是欧洲已知最古老的非实用性指纹物证之一,还可能代表了史前历史中最早的人类面部象征之一。圣拉萨罗岩棚的这块鹅卵石因其独特的形态、位置巧妙的赭石点以及精准识别出的古指纹形态,展现了尼安德特人具备抽象思维与符号运用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对尼安德特人认知行为的理解。考古学家通过多光谱分析技术,加之三维扫描、扫描电镜和X射线荧光光谱等先进手段,揭示了赭石点不仅是人为涂抹而成,更包含了一只手指的详细指纹痕迹。
该指纹痕迹与现代指纹数据库进行对比,显示了明显的人体皮纹特征,证明这是尼安德特人的亲手所为。圣拉萨罗岩棚的考古地层中,鹅卵石经历了一系列精细的沉积环境研究,确认其所在的Mousterian水平距今约四万三千年,准确定位了尼安德特人的活动时间和文化背景。值得强调的是,该鹅卵石与岩层中其他被广泛用作石锤的鹅卵石迥然不同,不仅体积远大于它们,且表面缺乏任何使用磨损痕迹,进一步印证这是一个非实用性、可能包含象征意义的物品。鹅卵石上三个自然形成的杯状凹陷,加之一处红色赭石点,组成一个近似人脸的结构,引发了研究人员对“面孔幻觉”(Face Pareidolia)现象的探讨,这是一种人类及部分灵长类动物在无意识中将无生命物体识别为面孔的心理现象。考古学者推测,尼安德特人可能出于某种象征目的或认知倾向,有意选择这块形似面部的鹅卵石,并加以红色颜料装饰,表达特定信息或意图。该解释虽难以做到绝对肯定,但结合几何测量及统计学分析,鹅卵石上赭石点的分布极不可能系随机事件,而更可能体现了有意识的设计和构思。
尼安德特人在象征行为上的能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包括洞穴壁画、刻划物、人体装饰品以及颜料的使用。圣拉萨罗鹅卵石的发现,是这一行为模式的进一步延伸,不仅跨越了空间上的广泛分布,也在时间上拓展了这种文化特征的起源深度。对于尼安德特人是否具备与现代人类相仿的象征思维,学界历来存有争议。该鹅卵石印证了尼安德特人能够选择、运输并对某一物件进行非实用的标记,这种认知活动需要计划、想象及象征表达,是早期人类文化演化的重要体现。多学科方法的应用彰显了现代考古科学的力量。通过三维扫描详细呈现鹅卵石的形态及微小特征,让研究者能够精确测量自然凹陷之间的关系与其与赭石点的连接。
X射线荧光和扫描电镜技术则确定该颜料为含铁氧化物的赭石,排除了有机粘合剂的存在,更显示出涂抹过程的纯粹和原始。多光谱成像进一步揭示了隐藏的指纹特征,从而断定这是一种极为独特且清晰的古人类亲手痕迹,为理解史前符号行为开辟了新视角。另一方面,圣拉萨罗岩棚所处的环境和地层情境,使得这一发现在时间学和文化学上都极具说服力。该地区及其邻近遗址,均未发现与现代人类(智人)相关的遗迹,确保了鹅卵石相关考古内容归属尼安德特人且未受污染。基于多种可靠的放射性碳测年及光释光测年数据,确认了该遗物的年代背景,以便于将其准确融入史前人类行为演化框架。尼安德特人消亡与现代人类扩散之间重叠极少,圣拉萨罗鹅卵石的出现,提醒我们在两者间的交流和认知差异性之外,还存在尼安德特人自身独特且复杂的文化表现形式。
由此,该发现对人类学、认知科学和考古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符号行为起源的讨论中,鲍曼等学者早已指出象征性思维是人类认知跃进的重要标志,而圣拉萨罗的鹅卵石极有可能是这一行为在尼安德特人中的早期表达。它不像现代艺术般具象,但作为可携带的艺术品,通过指纹与颜料的结合体现了个体身份及社会文化的符号潜能。基于此,研究人员进一步认为,尼安德特人具备构想和投射内心意象于物体的认知能力,这些精神活动是艺术与符号体系形成的基石。除了增加我们对早期人类文化复杂性的认识,该鹅卵石还为理解人类符号认知的起始点提供了案例,挑战了长期以来只将符号艺术归属于晚更新世智人的传统观念。展望未来,圣拉萨罗鹅卵石的研究将促进更多对尼安德特人认知和文化表现的深入挖掘。
同时,随着多光谱成像等新技术在考古中的广泛应用,隐藏于遗物背后的更多象征性信息有望被揭示,推动人类史前艺术与认知演化研究迈上新台阶。总之,圣拉萨罗岩棚的颜料标记鹅卵石,是尼安德特人象征行为的珍贵见证,印证了他们复杂的文化内涵和认知潜能。它提醒我们,尼安德特人在史前时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粗犷猎人”,更是带有丰富精神生活和象征表达能力的古人类。这一发现为探寻人类文化根源打开新窗口,也为现代人类独特认知能力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