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现代人类的近亲,生活于距今约40万年至4万年前的欧洲和亚洲部分地区。长久以来,人们对尼安德特人是否具备象征行为和艺术创造力存在争议,传统观点普遍认为这样的能力是现代智人(Homo sapiens)独有的。然而,随着考古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看法正逐渐被挑战。特别是2022年在西班牙San Lázaro岩棚发现的一块颜料标记石珠,成为揭示尼安德特人象征行为的重要标志。该石珠不仅带有天然形成的三个凹坑,还在中心位置呈现明显的红色颜料点,经过多光谱分析确认其中包含一枚清晰的人类指纹。此发现为尼安德特人在象征性艺术上的能力提供了直接的物证。
San Lázaro岩棚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塞戈维亚地区,是一个保存完好的中期旧石器时代莫斯特里安文化遗址。该遗址的沉积层显示出尼安德特人的居住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距今约44,000年至41,000年之间。通过多种考古学与测年方法结合,研究团队确定这枚石珠是由最后期尼安德特人携带并有意放置的,体现了他们对环境中非实用性物件的选择和处理。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用于制石器和狩猎的磨制工具和动物骨骼,但唯独这块石珠没有任何使用痕迹,这暗示其可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借助三维扫描技术,专家对石珠表面上的三个杯状凹坑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发现其排列呈现近似等边三角形的几何特征。红色颜料点正好居中于这三点之间,空间分布的对称性与统计学分析共同支持了该位置的非随机性,即被刻意选中。
这种对称美学在远古时期象征行为中具有深远意义,表明尼安德特人可能早已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及符号传达能力。颜料分析揭示,这枚红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含有铁氧化物的赭石,这是一种常见的古代颜料,且在石珠表面并未发现有机粘合剂的成分,意味着颜料直接以手指涂抹的方式施加。多光谱成像技术和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证实了指纹中皮肤纹理的保存状况,为研究提供了罕见的皮肤图样证据。皮纹分析小组依据现代法医技术对指纹的脊纹宽度、分叉点以及终点等细节特征进行比对,认为这枚指纹与现代人手掌或指尖纹理高度相似,暗示其很可能属于当时环境中的一个成年个体。此指纹的年代与遗址确认的莫斯特里安层位时间吻合,加强了它属于尼安德特人的可能性。同时,该发现是迄今为止欧洲发现的最古老的非实用性古人类指纹之一,比历史上另一处德国Königsaue遗址发现的部分指纹年龄相近。
全景式的考古和地层研究表明,这块石珠并非自然堆积物,而是在尼安德特人活动期间有意识被携带入洞穴中的。其独特的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包括自然形成的凹坑和颜料点,使它在同层其他石块中格外醒目。不同于其他被用作锤石的卵石,石珠表面没有因敲击或擦磨产生的磨损痕迹,排除了其作为工具的可能。研究团队提出了两种解释:其一,石珠上的颜料点可能是偶然留下的,如带有赭石颜料的指尖无意间印上;但该假设难以解释其独特的几何布局及为何仅此一处有印记;其二,更有说服力的是颜料点是刻意施加的,蕴含特定的象征意涵。通过对石珠形态与红点位置的综合考量,有学者提出该石珠可能呈现面部的抽象象征,如“脸部幻觉”现象(Pareidolia),即人类大脑自然倾向于在非人类物体上识别脸部特征。这种认知机制被认为在人类演化中具有生存优势,尼安德特人可能同样具备此种心理加工能力,使得他们在选择和标记此物时带有意图表现人脸抽象形象的动机。
尼安德特人的象征行为并非单一现象,近年来发现的各类证据正逐渐丰富这种观点:从欧亚多处洞穴壁画、鸟类饰物到有颜色的贝壳和骨制品,都显示出他们复杂的认知和文化表达能力。该石珠标志着象征思维的一大飞跃,为认识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根基提供了关键线索。符号行为的出现标志着认知能力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反映出个体及群体之间沟通、身份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尼安德特人精神世界的理解,也挑战了现代智人中心论,提示象征性艺术和思维可能在古人类谱系中更早和更广泛地出现。未来,依托先进的多学科技术,如多光谱成像、微区化学分析、三维建模及法医皮纹学,有望揭示更多隐藏在遥远过去的古人类文化密码。San Lázaro岩棚的颜料标记石珠作为象征行为的物质见证,将激励更多考古学者深入挖掘尼安德特人的认知世界,助力揭开人类起源与文化进化的神秘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