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博物馆的收藏管理和展览方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科学博物馆这类丰富多彩、涵盖众多历史时期和技术领域的机构中,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展现藏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重要课题。其中,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为在线藏品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突破。本文将深入探讨2020年科学博物馆组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其馆藏进行颜色与形状分析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揭示这一方法如何丰富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并为公众开启感知历史与科技的新窗口。 科学博物馆组拥有来自英国各地多家分馆的丰富藏品,涵盖了从摄影技术、时间测量、照明设备到印刷、书写工具及家用电器等多个类别。通过对超过七千多件物品的高清照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团队利用计算机视觉自动提取图像中的颜色信息和形状特征,试图发现这些日常及熟悉物件中隐藏的历史演变轨迹和设计规律。
颜色是视觉感知中最直观的元素之一,也深刻反映了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变迁。研究结果显示,在分析的七千多件藏品中,最常见的颜色是深炭灰色,这种颜色在八成以上的照片中出现,但通常只占照片像素的少部分。更为显著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灰色系颜色在藏品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而传统的棕色和黄色调则逐渐减少。这一趋势不仅对应了材料由天然木质向塑料等现代材料的转变,也反映了设计审美的变化。计算机视觉技术还揭示了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的鲜艳饱和色彩的使用,反映出当时消费文化的兴起和印刷设计的进步。 除了整体颜色的演变,单件藏品内的颜色丰富度同样令人着迷。
例如,一台生产于1900年的Century Model 46片式相机,能够展现出极为丰富的色彩组合,反映了当时材料质感、制造工艺及摄影设备复杂结构的多样性。与此形成对比的是2008年至2010年的iPhone 3G手机,它的色彩由金属和塑料材料主导,颜色变化较为单一且形状简单,但展示了现代科技产品设计的简约理念。 计算机视觉还帮助研究者挖掘出藏品中不易察觉的“隐藏色彩”。例如,一些19世纪的怀表虽然整体色彩较为传统,但细节中存在小面积的蓝色色调。这些蓝色多见于怀表的指针或后壳上的螺丝,这些蓝色螺丝实际上是通过“蓝钢处理”工艺制成,该工艺通过加热形成蓝色色的氧化层,提升防锈性能。此类细节对理解制表工艺和技术演进极具参考价值。
此外,计算机视觉技术还能显示藏品中色彩多样的对象,很多色彩丰富的藏品外包装往往比本体更为艳丽。例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香烟包和多件电子游戏及电脑软件包装显示了多样的独特色彩搭配,体现了设计与消费趋势的交织。 从形状角度看,计算机视觉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对藏品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聚类,构建了一幅视觉图谱,将形状相似的藏品聚集在一起。结果发现大量现代藏品呈现箱形或长方体形状,包括香烟盒、电视机、手机和电脑游戏盒等。这些物品无论年代的差异,在形状上表现出强烈的相似性,反映了工业设计中的模块化和标准化趋势。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诸如桌面电话这类形状极为复杂的对象,它们由于结构复杂如卷曲的电话线和手持话筒形态,而在视觉图谱中形成独立分布。
此外,玻璃制品和塑料制品等透明或半透明的现代物品也被聚集在一起,体现了材质与视觉特性的联系。 视觉聚类还区分出一些形状独特的“孤岛”,如打字机这一类展品。这些机器的独特视觉特征来源于外露的机械组件,包括卷轴、金属杠杆和圆柱形滚筒,强调了机械时代设备的设计美学。博物馆通过这些分类增加了对于物件独特外观和功能的理解,有助于策展和教育活动的创新。 研究过程中,计算机视觉分析面临一定挑战,包括如何排除照片背景颜色对结果的影响,保证分析对象颜色的准确性;对高维特征数据的降维处理;衡量物品照片相似度的客观标准等。此外,由于拍摄角度、光线和藏品状态的不同,同一物品的不同照片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颜色分布。
因此,结果须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解读,避免误导。 然而,这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充分展示了数字化博物馆藏品数据的巨大潜力。它不仅帮助揭示了众多看似普通物品背后的设计变迁和材料革命,还为博物馆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分类和展示视角。借助机器学习,博物馆能够自动识别和归类藏品,提升数字档案的检索效率,创造更丰富的线上参观体验。 从长远来看,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将使博物馆能够更细致地捕捉物品的形态、颜色及材质特征,支持3D重建和虚拟展览发展,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也有助于保存和研究馆藏的文化遗产价值。 科学博物馆组通过此次研究,已经初步展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前景。
分析结果提示,日常物品随着时间变得更加灰色调和方正,体现了时代审美和工业进步。与此同时,独特物品如打字机和复杂电话机等也得到了更深层的关注和展示。未来,这些技术还将帮助博物馆更好地发掘和阐释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无数地藏于“黑盒子”之中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归根结底,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科学与艺术的重要桥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数据与算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产,不仅为学术研究带来新动力,也为公众理解和欣赏历史提供了全新路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集团相信,未来数字藏品将更加智能、高效和富有魅力,激发更多人对科技与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