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的重要杠杆,近年来,关于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与持续高企的利率问题的争论不断。许多声音将经济压力归咎于美联储,认为主席操控利率政策导致借贷成本上升,进而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然而,真相远比简单的归咎复杂,也远远超出美联储一方的决策范围。理解利率的形成机制,解读当前经济现实,对于厘清美联储的角色和美国经济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首先,美联储并非“利率的唯一制定者”。虽然其确实有影响短期利率的能力,尤其是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简称FFR),这是银行间拆借超短期资金的利率,但现实中的利率水平受多重因素推动。
此外,联邦基金利率本身也并非完全由美联储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市场供需互动而波动。更何况,美国经济中无数其他利率,如抵押贷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更受市场风险偏好、财政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影响,非美联储政策单方面决定。 美联储设定的一个关键利率,是对银行准备金的利息支付率。该政策工具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引入,是央行为调节银行系统流动性和引导短期利率走向而设计的。通过调整这一利率,美联储试图让市场利率与其目标利率接近,但这只是影响短期资金成本的部分手段,长期利率和整体借贷成本还受到全球资本流动、信用风险、以及更加复杂的经济期待影响。 利率背后还存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简单来说,利率代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补偿。假设美联储人为压低利率低于经济平衡水平,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高通胀环境下,债权人和投资者为了保护其购买力和收益,往往要求更高的借款利率。因此,美联储即便在努力降低官方利率,市场上的其他利率可能反而上扬。这是经济规律对政策干预的自然反应,表明市场力量往往胜过单一机构的决策。 将关注点完全集中在美联储主席,对家庭和企业的利率压力负责,不仅忽略了财政政策及政府债务动态的影响,也削弱了对根本改革的推动力。
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是影响长期利率的重要因素。近十年来,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大幅上升,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8.3万亿美元增加到拜登政府的7.7万亿美元,这对市场债券供需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当政府借款需求激增,债券发行量随之增多。即便美联储在某些时期加大了对国债的购买力度以稳定市场,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债务增长的趋势。债券需求减少的风险逐渐浮现,这将推高国债收益率,从而引发其他利率品种的上升。日本在此方面提供了警示,尽管央行已购买了大量国债,但债务负担与市场需求下降依然令其面临长期利率上升的压力。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支出会抬高通胀预期,使美联储实现其通胀目标的难度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与平衡,是保持经济稳定的关键。美联储只负责货币供应和利率调整,却无法单独承担因财政赤字导致的通胀或利率波动责任。 此外,市场对美国国债的安全性预期与全球资本流动变化有紧密联系。作为全球最安全的资产之一,美国国债一直是国际投资者的首选,但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外部资金流入减少,也会影响利率走势。美联储政策无法完全左右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和行为。
最近几次美联储的降息尝试并未如预期般大幅推动市场利率下行就是典型证明。即使9月至12月间美联储累计降低75个基点,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出现上涨趋势,反映市场对未来通胀风险和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高于货币政策放松带来的利好。 综上所述,“责怪美联储主席导致利率高企”的简单逻辑并不符合经济现实。利率是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财政政策、市场供需、通胀预期、全球资本流动与规则经济规律缺一不可。若忽视政府的财政责任,只盯着美联储施压,只会制造政治争执,阻碍真正的经济政策改革。 美国经济的改善需要的是政策制定者从整体视角出发,平衡货币与财政,合理管理债务,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让经济规律自由发挥作用,有效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市场扭曲,才是真正降低利率压力,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美联储的发展方向应更加聚焦在其核心职能——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同时与财政政策携手,共同维护经济基础的稳健。 总而言之,理解利率形成的复杂性,有助于公众和决策者厘清责任边界,避免无谓的“替罪羊”现象。只有秉持理性原则,多方合作优化政策,才能迈向更加繁荣与稳定的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