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TikTok已成为全球数亿年轻人获取信息、分享自我故事和寻求心理健康支持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领域,许多用户通过短视频分享应对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心理状态的心得与建议。这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打破了话题的污名,但最新的调查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超过一半的热门心理健康视频含有错误或误导信息。 英国权威媒体《卫报》近期开展的调查邀请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及学术专家对TikTok上#mentalhealthtips标签下的100个最受关注视频进行审查,结果显示其中有52个视频所传递的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谬误。这些视频涵盖了创伤、神经多样性、焦虑、抑郁及严重心理疾病领域,但内容多依赖片面经验和未经验证的方法,导致信息片面甚至错误。 调查中曝光的错误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有的视频建议通过“在淋浴时吃橙子来缓解焦虑”,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迷信疗法。还有视频过度推崇某些补充剂,比如藏红花、甘氨酸镁和圣罗勒,声称它们能显著缓解焦虑,但实际上相关研究支持力量极为有限。此外,关于快速治愈创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短视频频繁出现,却简化创伤的复杂性,甚至让观众产生误判自己症状的风险。 从专业角度看,混淆“心理健康”、“焦虑”和“心理疾病”等术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视频任意使用这些术语,导致观众难以分辨心理困扰与临床疾病的界限。正如伦敦国王学院的神经精神科专家大卫·奥凯所指出的,短视频虽具吸引力,其过度简化的表述掩盖了专业心理治疗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
精神健康专家强调,心理治疗不是灵丹妙药,也非所有人适用的万能方案,更不是通过网课或“快速方法”即可解决的简单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热门视频无意中病态化日常情感体验,将正常的情绪波动标签化为严重疾病,比如将日常的焦虑或情绪波动误导为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不仅误导了观众,还可能淡化真正精神疾病患者的体验,使公众对疾病产生偏见或误解。前英国卫生部长兼NHS精神科医生丹·普尔特警示,这类视频为易受影响的年轻人提供了错误的医学信息,甚至可能延误其获得专业帮助的时机。 创伤相关内容也是误导信息的重灾区。英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安伯·约翰斯顿指出,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经常将创伤体验简化到千篇一律的模式,忽略个体的独特经历与症状差异。
她警告说,这种“一刀切”的信息可能使创伤受害者感到挫败,认为自己的恢复过程“不正常”或“失败”,加重心理负担。 面对这种局面,监管层和专家纷纷呼吁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内容的管理。英国议会科技委员会正在调查网上谣言问题。相关议员表示,《网络安全法》在打击虚假或有害内容方面效果有限,尤其是在推荐算法推动下,误导信息往往被进一步放大。政治人物敦促平台改进推荐机制,优先推广科学可信的内容,保护公众的心理健康安全。 与此呼应,英国皇家精神病学会线上安全负责人贝尔南达·杜比茨卡教授强调,尽管社交媒体提升了心理健康话题的受关注度,但公众应依赖专业、最新的科学信息。
精神疾病诊断必须通过具备资质的临床心理师进行全面评估,而非凭借网络视频中的建议或自我判断。 TikTok平台方面回应称,他们与世界卫生组织和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合作,推广可靠信息,删除98%的有害误导内容。平台还强调用户表达个人真实经历的权利,并指出该研究存在方法上的局限。不过,专家与公众的担忧显示,内容审核机制仍需完善,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领域,错误信息可能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公众若要保护自己,需培养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避免盲目信任片面短视频带来的建议。寻求心理帮助时,应优先咨询专业医疗人士,特别是涉及严重心理疾病和创伤治疗。
各国也提供了多样的心理求助渠道,如英国的Mind和Childline、美国的Mental Health America及澳大利亚的Beyond Blue和Lifeline等热线服务,成为可靠的心理支持资源。 总的来说,TikTok等社交平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灵开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误导和虚假信息却屡见不鲜。公众、监管部门和平台三方需携手,推动高质量科学内容的传播,构建一个既开放又安全的心理健康信息生态。只有如此,数字时代的心理健康支持才能真正造福广大用户,特别是脆弱的年轻群体,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找到真实的帮助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