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科技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硅谷巨头大规模裁员和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让众多技术从业者感到迷茫。然而,报纸上的技术职位空缺广告依然层出不穷,部分薪资甚至高达15万美元以上,似乎暗示着技术人才依然炙手可热。但这些广告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但极具争议的系统,即为帮助外国技术临时工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而设计的PERM劳工认证程序。特朗普政府时代严厉限制移民的大背景下,这一制度却展现出令人震惊的漏洞和被滥用的现象。根据调查,很多刊登在报纸上的技术岗位广告实际上并非真正在寻求美国本土候选人,而是一种符合法律表面要求、避免触发严格审查的“虚假招聘”行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在雇佣了持有H-1B签证的外国员工多年后,才不得不启动PERM认证流程,为他们申请绿卡。
奇怪的是,他们只需在最初获得临时雇佣许可时完成抽签和基本审核,真正对美国本地候选人的招聘却被“后置”,在工作多年后才开始,这使得招聘变成了一场无效的形式主义游戏。招聘广告多出现在久经考验却逐渐衰退的星期日报纸的分类广告栏目,这种过时的媒介使真实的美国求职者难以接触到这些职位信息。许多广告所列地址实际上是虚拟办公室或邮箱地址,甚至公司的实体办公地点根本无人值守或忽视记者问询。这套操作普遍存在于技术支持、软件开发和系统分析等领域,尤其涉及以印度籍技术人员为主的外国劳工。大学学位要求成为H-1B签证的门槛,但制度并不区分“最优秀”与普通学士及以上学历持有者,抽签决定能否获得签证。招聘通过PERM申请绿卡的周期异常漫长,往往需要等待十年以上,使得持证员工极度依赖雇主,限制了他们的职业流动性和薪酬谈判能力。
这种依赖也滋生了工作过载和薪资压低的隐忧,一些研究显示持H-1B签证者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同岗美国本土员工10%至20%。这一切反映出H-1B与PERM体系虽被设计为引进高端人才的窗口,实则演变成使得企业能以更低成本雇佣外国劳工,抑制本土薪酬和就业的一种工具。该体系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移民法改革,原先旨在控制临时外国工人数量,新法规却无意中搭建起外国技术人才缓慢转绿卡的通道。制度间的衔接失衡导致了后续的招聘广告环节成为流于形式,招募美国技术人才的真正意图遭到严重冲击。美国劳工部的多次报告曾尖锐批评PERM系统漏洞百出、极易被操纵,广告招聘仿佛是走过场—企业常常广告不同于实际岗位要求的职位,甚至要求申请者将简历投递至移民律师事务所而非公司人事部门。尽管部分大型科技巨头如Facebook和苹果公司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被司法部门起诉并支付巨额罚金,但全面改革仍旧步履维艰。
业界普遍认为,由于政治僵局和既得利益集团影响,制度改进难以推进。众多专家学者呼吁改革时指出,当前体系已严重阻碍了本地技术人才的就业机会,同时将大量持H-1B签证的外国人才置于“契约工”地位,容易被剥削。许多临时工虽具备高度的专业技能,却因漫长且不透明的绿卡等待期而不得不受制于单一雇主。如今,技术招聘的虚假广告不仅映射出制度的落后和法规执行力不足,也反映出美国移民政策的复杂性与矛盾。为了保障公平就业,促进技术岗位的真正开放,急需实现招聘制度的透明化及现代化,废除过时的报纸广告要求,引入更有效的招聘验证机制。此外,缩短绿卡审批等待期、强化雇主的招聘真实性审核均被视为重点改革方向。
另一方面,对技术行业高层而言,如何在保护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同时兼顾国内人才培养与合理利用国际人才,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终究,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如何设计公平、具备弹性的移民和用工政策,将直接影响其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未来。总结来看,特朗普时期对移民的打压并未封堵科技行业通过H-1B和PERM渠道持续引进外国专业技术人员的路径。相反,由于制度上的漏洞和形式主义,企业往往利用过时的招聘广告制度作为掩护,完成绿卡申请走形式程序,使得真正的本土技术人才面临更大压力。科技招聘的“骗局”揭示了美国移民体系亟需深刻改革的现实,也提醒人们关注海外技术人才与美国本地劳动力之间公平竞争的核心议题。面对全球科技人才激烈争夺的时代,美国若不能打破现有局限,创造真正公平有效的招聘机制,恐难于未来保持其科技领跑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