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Qualcomm)作为一家成立于1985年的半导体与电信设备公司,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变迁,早已从当初专注于移动通信基础技术的企业,成长为横跨多个计算与连接领域的科技巨头。如今它不仅停留于手机芯片的领先者身份,更加积极地布局包括笔记本电脑(PC)、物联网(IoT)设备、虚拟现实(XR)等多个新兴市场,实现从通信技术向计算平台的全面转型。 在高通即将迎来四十周年之际,来自公司移动、计算和XR业务的负责人亚历克斯·卡图兹扬(Alex Katouzian)分享了对其发展历程的反思以及未来战略规划。高通创始人欧文·雅各布斯(Irwin Jacobs)及其团队当初的核心创新是实现了基于码分多址(CDMA)的数字通信标准,这一技术相较于传统模拟通信更为清晰且支持数据传输,为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突破。随后,高通围绕CDMA不断发展出宽带CDMA(WCDMA),并最终推动LTE以及5G标准的形成,为现代移动通信奠定坚实基础。 早期移动通信市场由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垂直整合企业把控,掌握网络软件、芯片和手机制造的全产业链。
高通则选择以芯片制造为核心,致力于高度集成化和差异化解决方案。公司采取了长期视野,注重七到十年级别的创新投资和生态合作,以期打破既有格局。卡图兹扬强调这种策略同样应用于汽车芯片和PC产品领域,体现出高通擅长攻坚固有市场壁垒的能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和应用多元化,高通在设计上实现了应用处理器与通信调制解调器的物理分离,使设备可以同时高效处理生产力任务和数据通信需求,开创了移动生产力新时代。微软Windows CE等早期平台开始支持手机上的邮件、浏览及拍照,标志着移动计算成为现实。4G网络的普及更是极大提升了移动视频通话和多媒体应用的可用性,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使用体验。
“骁龙”(Snapdragon)品牌于2007年正式推出,成为高通芯片创新的旗舰标志。卡图兹扬特别指出,骁龙在高端安卓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旗下产品广泛服务于三星、OPPO、小米、Vivo以及荣耀等厂商。每一年,骁龙平台都推动着摄像、游戏、多媒体体验以及安全性领域的革新,这种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节奏堪称业界典范。尽管面临来自联发科和苹果自研芯片的激烈竞争,高通积极拥抱竞争,保持技术敏锐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观点认为智能手机创新速度趋缓,卡图兹扬坚决反驳了这一看法。他指出,先进的图像信号处理器和AI能力的融合,使手机逐渐取代数字相机成为主流拍摄设备。
此外,手机游戏市场和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都为芯片设计带来了新的动力。高通正在探索将芯片重新分区以强化AI算力,令未来手机体验更具智能化和高效性。 不过,芯片制造成本和内存价格的快速上涨为高通带来挑战,如何在实现技术创新同时控制成本,确保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卡图兹扬认为,这种困难反而激发了更多创新,推动其开发出兼顾性能与成本的解决方案。 过去六年间,高通逐步切入PC芯片市场,并在过去一年内开始出现搭载骁龙芯片的主要笔记本产品。卡图兹扬强调,高通进入任何新市场都强调“颠覆性方案”和“长期投入”,并依托合作伙伴生态的力量。
PC行业由于惯性和价格压力,创新乏力,这与高端手机市场用户愿意为性能和体验买单形成鲜明对比。高通凭借其芯片在性能功耗比方面的优势,以及系统集成度带来的成本效益,为PC市场注入新的生命力。 骁龙基于ARM架构的解决方案,具备“始终在线、始终连接”的特性,轻薄便携且续航出色,为便携设备带来了与移动设备类似的长续航和快速连接体验。虽然目前市场占比较小,高通通过与微软紧密合作,致力于推动Windows 11上的Copilot+系统深度优化骁龙芯片,期望由此确立高通在高端PC平台的领先地位。卡图兹扬明确表示,新一代芯片将于九月骁龙峰会发布,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应用于产品,带来性能和AI任务处理的进一步提升。 关于当下部分骁龙PC没有内置调制解调器的问题,卡图兹扬指出用户习惯了用手机共享网络和Wi-Fi。
尽管如此,高通正在与运营商和OEM合作,推动集成蜂窝网络的便利方案,提高PC的蜂窝连接普及率。未来随着使用体验的改善,蜂窝模块在PC中的“附加率”预期将显著增长。 回顾四十年历程,高通从通信领域的基础标准创新者成长为涵盖移动、XR、物联网和PC多维度芯片方案供应商,展现出极强的技术跨界能力和战略远见。在全球科技巨头角逐的激烈环境里,高通坚持以集成创新和生态协作为核心竞争力,确保其产品始终保持领先前沿。 展望未来,高通将在持续推动智能手机技术迭代的同时,着力提升PC市场的份额,尤其瞄准高性能、低功耗和AI能力强化的细分领域。结合其对5G和未来移动网络的深厚积累,预计高通将在连接设备的多样化和智能化趋势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面对技术挑战与市场变革,高通坚持“做颠覆游戏规则者”的信念,不断突破硬件集成与软件优化的边界,深度融合AI与通信,致力打造更加智慧、便捷和安全的计算未来。其四十年的历程,是科技创新、长期洞察及合作共赢的缩影,也必将成为下一阶段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