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界广泛关注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问题,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可重复性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更直接关系到科学发现的真实性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2025年4月,一项由巴西联合研究团队发起的规模空前的可重复性调查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项目尝试在巴西本土复制几十项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验结果,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重复成功率不足一半。这一发现惊人地揭示了该领域科学研究的严峻挑战,也为全球科研体系如何提升可靠性提供了深刻启示。 这项名为“巴西可重复性计划”的合作项目由联邦里约热内卢大学的科研人员牵头发起,汇聚了超过50个科研团队以及213名科学家,分布在全国56个实验室。
项目团队的初衷是基于所使用的科研方法,而非单一学科领域或学术影响力来选择研究对象,从而客观评估本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质量。通过随机抽取1998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论文,确认了三类在巴西使用频率最高的生物医学实验方法,包括细胞代谢测定、基因扩增技术和小鼠迷宫试验。 这些研究多具有巴西科研人员的主要参与,其中每个实验被三家独立实验室重复执行,以确保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最终,团队共实施了97次有效的重复实验,涵盖了47项原始实验。然而结果显示,只有约21%的实验在至少一半的判定标准下达到重复验证的要求。更令人担忧的是,重复实验的效应值平均降低了60%,暗示原始研究普遍存在效果被夸大的现象。
该项目负责人之一玛丽安娜·博埃察·德·阿布雷乌强调,这些数据不仅仅是批评现有科研工作,而是为提升巴西及全球科学研究质量建立了坚实基础。她指出:“我们从内在角度审视科研生态,推动制度改革,无论是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还是高校内的科研管理优化,都是确保科研结果可靠的关键步骤。” 此次项目的实施恰逢全球新冠疫情席卷,给项目带来了诸多挑战。实验室之间的分歧也暴露了科研标准和实验细节操作的差异,犹如“将多个音乐风格迥异的车库乐队整合为一支交响乐团”,正如协调人奥拉沃·博雷尔·阿马拉尔形象地描述的那样。这种多样性揭示了科学界关于标准化研究程序的重要讨论,也强调了制定统一操作规范的紧迫性。 科研界早有可重复性危机的声音。
2015年美国开放科学合作组织发布的一项大规模重复研究同样发现,心理学领域近四成的研究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现如今,随着巴西项目的开展,这一问题显然不局限于特定学科或地区,而是体现在生物医学这样的核心医学研究领域。研究结果不一致不仅削弱学界信心,更可能对临床试验及医疗实践带来负面影响。 从根源上而言,多种因素导致了生物医学研究的可重复性下降。首先是研究设计缺陷,包括样本量不足、实验随机化和盲法操作不完善。其次,科研人员为了发表高影响力文章,往往未能全面报告数据甚至存在选择性报告的倾向,导致发表偏倚。
第三,实验室设备和技术操作上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果的再现性。 因此,此次巴西可重复性项目的失败不仅是挑战,更是警示。政府和科研机构亟须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改革举措。科研基金应更侧重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评审,鼓励开源数据和实验方法发布,推广预注册研究和多实验室联合验证。高校及研究机构应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建立健全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提升实验技术人员专业培训。 此外,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传播的重要平台,也应担负起责任。
细化审稿标准,严格要求研究方法透明完整的披露,推广发表负面结果,避免仅注重正面显著发现。国际学术界呼吁进一步推动开放科学运动,通过数据共享和开放获取促进合作和验证速度提升。 这一事件还促使研究者反思科研评价体系,逐渐淡化仅以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为导向的考核模式。综合考虑科研诚信、方法透明性及社会贡献,重塑科学家激励体系或将成为解决根本问题的长远途径。 从全球视角看,巴西可重复性计划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新兴国家和地区提供了范例,显示出跨实验室合作和方法标准化的可行路径。科学无国界,面对信息爆炸和研究复杂性日益增加的时代,加强科学方法论建设,强化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监督与支持,是提高科研效能和信任度的必由之路。
总之,巴西这次可重复性项目的努力和成果不仅揭示了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存在的科学信任危机,也为推动中国及全球科研改革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科研机构、政策制定者、学术期刊和科研人员需要协力合作,通过制度升级、技术创新与文化变革,共同提升科学发现的可靠性与价值,使科研在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中的作用更加坚实和持久。科学的荣耀建立在诚信与严谨之上,只有让实验结果经得起时间和事实的考验,科学的光辉才能照亮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