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广告和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的日益凸显,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成为监管焦点。尤其是涉及网站“支付或同意”(Pay or OK)系统的争议,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2021年8月,欧洲隐私保护协会noyb针对德国两家知名新闻网站faz.net和t-online.de,分别向德国的两个数据保护机构(DPA)发起多起投诉,质疑“支付或同意”模式违背了GDPR中关于用户自由意愿同意的要求。然而,近四年过去,这些投诉依然悬而未决,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黑森州的数据保护机构不仅迟迟未作出实质性判决,甚至连受理的态度都极为消极。noyb因此诉诸法律,要求有关机构履行职责,保护用户隐私权利。所谓“支付或同意”机制,本质上是用户在浏览新闻网站时必须在允许网站收集并使用个人数据做广告追踪,或是付费订阅以避免数据被收集之间作出选择。
这种设计被认为强迫用户“同意”广告追踪,否则只能选择订阅,显然存在剥夺用户自由意愿的嫌疑。根据调查,尽管只有3%至10%的用户真正希望被投放个性化广告,但面对“支付或同意”的两难选择,超过99%的用户最终选择同意广告追踪。这极大地扭曲了理想状态下的同意自由。本案的关键争议点聚焦于GDPR第4条5款——“自由给出的同意”原则。GDPR明确规定,用户的同意必须是在无任何强迫、诱导或不公平条件下自愿表达。强制用户“选择支付或被追踪”明显违背了该原则。
2021年noyb提交投诉后,相关德国数据保护机构非但未迅速调查处理,反而以各种理由拖延。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数据保护机构的回应甚至令人诧异,声称收到了投诉但在一年内未正式处理,并最终在2025年5月发出一份长达12页的“无法裁决”的决定书。这一拖延不仅令人失望,更反映了德国数据保护执法的不足。黑森州的数据保护机构同样以案件复杂及未来可能出台新指导方针为由,长时间搁置投诉,反观邻近州如下萨克森州则已在2023年对此类类似案件做出清晰裁决。德国素以严谨著称,尤其在数据保护领域常被视为领导者,然而从这起事件及统计数据来看,其数据保护机构的执行力度并不令人信服。根据noyb对欧洲数据保护委员会(EDPB)2018至2023年统计数据分析,德国所有数据保护机构仅有1.26%的案件最终导致罚款,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水平。
以黑森州为例,2024年仅处理了115项纠正措施,而同期接收的投诉高达3839件,显示执法和实际保护仍有较大差距。noyb首席荣誉主席马克斯·施雷姆斯对此表示强烈批评,认为用户隐私不应以金钱为代价。让绝大多数用户在不平等环境中“同意”数据追踪,等同于剥夺了真正的选择权。他指出,数据保护机构的长时间无为明显反映出对GDPR执法缺乏足够决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政治上的不作为。此次noyb向德国行政法院提出诉讼,正是希望通过司法手段促使数据保护机构履行职责,依法对违法“支付或同意”系统做出决定。代表noyb的律师乔纳斯·布雷耶强调,等待司法裁决是解决长期无视用户权利、执法效率低下的必要步骤。
案件不仅关乎具体网站的违规行为,更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民间组织与监管机构之间推动隐私保护法律执行的持续博弈。除此之外,该案也为整个欧盟关于在线用户同意机制的法律实践提供示范。欧洲委员会此前也曾就类似问题对Meta提起诉讼,显示欧盟层面对强迫同意现象持明确反对立场。正因如此,用户在享受数字时代便利的同时,其隐私权保护不应被忽视或沦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品。未来,若法院确认noyb诉讼成功并促使德国数据保护机构采取实质行动,或将为全欧洲在强制同意、广告追踪机制监管方面树立重要先例,加强对用户选择自由和隐私保护的守护。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各国监管机构必须强化执法力度,避免类似案件长期搁置,损害公众对数据保护体系的信任。
对于广大用户而言,理解“支付或同意”背后的隐私风险,警惕被迫接受非自愿同意的陷阱尤为重要。结果显示,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这种二选一模式本质上并不符合GDPR的精神,需要监管机构依法进行干预。综上所述,德国“支付或同意”案件的漫长滞留,揭示了当前个人数据保护执法的瓶颈和挑战。noyb通过法律途径敦促数据保护机构坚守职责,推动公平合理的监管实践,力求在数字时代重新确立用户隐私权利的核心地位。未来的发展将依赖于司法判决的导向,以及监管机构是否能够真正落实法律,保障每一个用户的自由意愿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