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为应对气候变化,植树造林作为一项自然气候解决方案,逐渐被科学界和政策制定者所重视。植树造林不仅通过碳吸收帮助削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能通过改善地表特性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然而,植树造林带来的气候效应远不止碳循环的变化,大气化学过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且复杂的角色。最新研究表明,考虑大气化学过程的互动,植树造林的气候减缓潜力有望得到显著提升。 植树造林的气候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产生。
首先是生物地球化学效应,即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碳固定在生物质和土壤中,减少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带来全球气温的下降。其次是生物地球物理效应,涉及植被覆盖变化对地表反照率、蒸散作用和能量通量等的影响,这些因素能够加剧或减缓气候变暖。例如,森林通常比农田和草地的地表反照率更低,导致更多的太阳辐射被吸收,可能引发局部甚至全球的气温升高。 过去的研究多聚焦于碳吸收和地表能量平衡对气候的直接影响,但忽视了大气化学过程如何调节植树造林的净气候效应。大气化学涉及众多气体与颗粒物的生成、转换和清除过程,尤其是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的排放,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中参与次生有机气溶胶(SOA)的形成,进而影响气溶胶的光学性质及云形成过程。气溶胶既可直接散射或吸收太阳辐射,也能作为云凝结核,改变云的反照率和寿命,影响地球的辐射平衡。
一项涵盖大气化学互动的高端植树造林气候模型模拟揭示了许多关键机制。模拟中,全球树木面积增加超过12百万平方公里,主要来自温带和热带地区。树木覆盖增加相应减少了草地和农田面积。该模拟采用先进的社区大气模型和陆地模型耦合系统,分别考虑了有无大气化学互动的情景,全面分析树木恢复对气候影响的多维度反馈。 模型显示,单纯考虑生物地球物理效应时,由于树木覆盖导致地表反照率降低,全球平均温度出现上升,尤其是北半球温带地区升温尤为显著。这种现象源于树木较暗的叶面吸收更多太阳辐射,造成局部增温。
同时,南半球则因为热带树木大量增长,蒸散作用增强,湿润大气,部分抵消了升温趋势,呈现出局部降温。 然而,纳入大气化学过程后,升温趋势被明显抑制,全球平均增温由0.19摄氏度降至0.07摄氏度,南半球甚至出现总体降温现象。主要原因是植树增加了BVOCs的排放,如异戊二烯和单萜,这些气体经过大气氧化反应生成更多的SOA。SOA的增加增强了气溶胶的散射能力,同时促进了云的形成和增厚,进一步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产生“气溶胶直接效应”和“气溶胶-云间接效应”,有效地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实现了局部甚至全球的降温。同时,模型表明树木恢复减少了尘埃的气溶胶负荷,进一步调节了大气光学特性。云层的增加和云滴特性的变化也是重要调节因子,尤其在南半球表现明显。
另外,植树造林对甲烷生命周期的影响值得关注。树木排放的BVOCs改变了大气中的羟基自由基(OH)浓度,间接导致甲烷的氧化速率减缓,延长甲烷的大气寿命,可能增加其浓度和温室效应。但模型估计甲烷浓度增加带来的增温仅有大约0.04摄氏度,不足以抵消SOA和云效应带来的降温,这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化学过程对气候减缓作用的总体积极贡献。 火灾活动作为碳排放和变异性的关键因素,也受到植树造林和大气化学影响的共同调节。模型模拟显示,热带地区因湿度升高和燃料变化,火灾频率和碳排放显著降低,有利于碳储存。而温带和寒带地区,火灾频率有所上升,部分抵消了植树造林的碳吸收效益。
加入大气化学互动之后,这些高纬度火灾增强趋势有所抑制,表明化学过程通过调节温度和湿度,影响了火情的发展。 模型中的陆地碳库响应显示,植树造林带来了大幅的碳储存增长,尤其在热带地区表现突出,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幅度显著,进一步增强了碳库稳定性。南半球树木恢复表现出更高的碳存储效率,土地的氮沉积增长也促进了植被生产力和碳储存。相比之下,北半球部分地区尤其是中央美国虽有树木面积增加,但受限于降水偏差和火灾增多,碳存储和净初级生产力增长有限。 通过辐射平衡分析,研究运用表面能量平衡分解方法揭示了降温效应的驱动因素。地表反照率的降低是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而降水和蒸散增加则带来蒸发冷却效应。
大气化学强化了气溶胶的直接散射和云的反照效果,显著降低了到达地表的下行短波辐射,成为气候降温的主导力量。南半球的蒸散增强引发低层云覆盖增加,是气候降温的关键支撑。这些发现揭示了大气化学与生物地球物理之间复杂的耦合反馈机制。 该研究采用了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式,综合考虑了气溶胶、云物理过程和大气成分变化,为理解植树造林对气候的整体影响提供了系统性证据。尽管模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如气溶胶生成机理及BVOC排放参数的精确度,研究表明忽略大气化学过程将严重低估植树造林的净气候缓解潜力。 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植树造林的动态演进过程和多模式跨比较,进一步验证大气化学反馈对减缓气候变化效应的稳健性。
同时,需加强对不同类型树林及其地理分布对大气化学和气候影响的具体评估。更多关注植树造林对空气质量的区域性影响,尤其是臭氧和细颗粒物的变化,也有助于制定更全面和科学的气候政策。 总体而言,植树造林不仅是碳汇管理的重要途径,还通过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介入全球气候调节。将大气化学纳入气候模式的分析框架,能够更准确估算植树造林的气候减缓效应。研究揭示,特别是在热带和南半球地区,植树造林能够通过促进有机气溶胶和云的形成,有效增强气候降温效果,提升全球气候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这一发现为气候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强调了综合考虑生物地球化学与大气化学共同作用的必要性,推动全球气候行动迈向更高效、更绿色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