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计算员”一词曾是一个特定的职业称谓,意味着一名专门负责执行大量数学运算的人。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前,公司和机构会将大量计算任务派发给人工计算员,等待他们迅速准确地完成,然后返回结果。那时,具备高效计算能力等同于就业竞争力。曾几何时,雇主会在面试中测试面试者的心算能力,甚至要求快速完成长除法,以此证明其工作能力。然而,随着电子计算器的普及和普遍应用,长除法这一技能迅速失去了其评估价值。假如每个工位都配备了电子计算器,雇主还会问“你半小时能做多少长除法吗?”这个问题显得荒谬而无意义。
计算器的出现让计算员这一职位逐渐变得多余,甚至被取代,从而彻底改变了职场对能力的衡量标准。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职业中。以木工为例,传统手工锯木头的技巧随着电动锯的普及变得不再关键。许多从业者拥有各种功率强大的工具,却很少亲自动手用传统手工锯。试想一家公司还要求面试者演示快速准确使用手锯锯木头,那显然忽视了时代的进步和工具的改变。然而,尽管时代进步迅速,许多企业面试流程仍然死板保守,不允许候选人在面试中借助最新工具,甚至明令禁止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任务。
进入2025年,我们正处在智能代理人工智能革命的早期阶段。这一浪潮重新定义了程序员的传统角色。正如计算器改变了计算员的角色一样,先进的智能代理工具,诸如Claude Code之类的自动化编程代理,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软件开发行业。传统意义上,程序员需要亲自写代码、调试,并解决复杂问题。如今,写出一行代码不再是产品开发中的主要瓶颈。借助强大的AI代理,程序员可以同时管理和操控多个智能助手,协同高效完成复杂任务,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业务目标和战略规划上。
面对这一变革,招聘过程中仍然强调传统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能力变得不合时宜。虽然这些问题以前是评估候选人能力的“正确答案”测试,但如今它们更像是“飞镖靶”,候选者的表现不能全面反映其适应未来工作场景的能力。传统的单一答案测试无法评估复杂的智能代理系统操作能力,也无法衡量候选人的实际工作效能。新时代的评估标准需有根本转变。评判一个应聘者是否适岗,关键在于模拟其即将承担的真实工作任务。也就是说,设计贴近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候选人展现其驾驭和指挥多代理人工智能系统的能力。
一味用编程能力测验衡量候选人并不合理。事实上,合格的工程师都能理解并完成算法题目,而真正考验的是候选人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目标时的判断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何设计此类评估?当前行业内尝试采用“评价系统”来替代传统的“通过/失败”测试。智能代理结果具有非确定性,依赖于应聘者提出正确的问题、使用恰当的工具组合以及合理地综合反馈实现目标。理想的候选人会识别模糊任务中的歧义,主动澄清问题,懂得拒绝不合理要求,能够灵活调用多种智能工具,并制定清晰的工作计划同时进行即时验证。简而言之,评估应聚焦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比如澄清问题的能力、任务优先级判断和工具融合能力。
当前的最先进大型语言模型无法推翻任务,它们一味生成内容直到资源用尽。因此,人工智能工具仍无法完全替代人的判断。另一方面,也不能要求程序员一味手写代码或核算基本运算,就如不可能要求绘图师反复手绘照相般逼真的画面。面试应该反映出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重点在于展示候选人驱动智能代理解决复杂业务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转变同时提出了挑战。设计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模拟场景并不容易,需要深刻理解工作职能,结合AI工具特点,并借助精妙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
许多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依赖于过时或粗糙的面试流程,导致招人难,匹配度低。总体来看,智能代理人工智能的发展让职场和招聘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过去靠手工计算和写代码的时代正在消失,未来的工作更加侧重于人机协作,强调如何高效利用智能工具以达成业务目标。用过时思维面试候选人环境必将引来人才流失和竞争力下降。只有主动拥抱这一变革,以工作模拟为核心设计全新评价体系,才是未来招聘的明智之举。换句话说,雇佣“计算器”已经过时,关键是招聘能驾驭和领导“计算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