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再生能源發展迅速的背景下,浮動太陽能平台憑藉其靈活的部署方式和有效利用水面資源的優勢,成為台灣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重要工具。然而,當強烈自然災害來襲,如2023年侵襲南台灣的颱風丹娜絲,這些設施的安全與穩定運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最近,丹娜絲帶來的強風和暴雨對南台灣多個海域中的浮動太陽能平台造成嚴重損害,引發能源產業內外對防災能力和系統韌性的深刻反思。颱風丹娜絲的強勢侵襲導致海面波浪急劇增高,巨大的浪潮襲擊使得一些平台的浮體結構出現裂縫,甚至有部分板塊整體移位。由於浮動平台依賴穩定且均衡的漂浮系統,任何結構上的破損都可能導致光伏模組失效,進一步影響整體發電效率。此外,強風也使系統的固定裝置和連接結構受到嚴重損害,部分電纜斷裂,甚至引發短路等安全隱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浮動太陽能平台多建置於海水、水庫或者農業用水塘中,颱風帶來的不僅是物理破壞,更會導致水質變動和淤泥堆積,對光伏板表面清潔造成影響,降低發電量。此次損害事件中,南台灣地方政府與業界合作緊急展開搶修作業,優先設置安全警戒線阻止海上作業人員進入風高浪急區域,並安排海陸協作進行損壞設備的更換與復原。由於浮動太陽能平台的拆卸與修復較陸上設施更為複雜,需要專業船隻和技術支持,修復工作相對耗時費力,修復成本也較高。事故反映出台灣在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方面的挑戰,特別是應提升浮動太陽能設施的風險管理和災害防護能力。業界專家建議,在設計階段應強化平台結構的抗風抗浪性能,利用防腐蝕材質提升設備耐用性,並引入自動監測系統,實時監控風浪變化和設施狀況,及時預警,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此外,政策層面可加強對再生能源安全的投資與補助,鼓勵研發更具韌性的浮動太陽能技術。
此次颱風丹娜絲的事件也促使能源主管機關重新檢視現有海域開發規範,強化安全審查程序,並制定颱風季節防災緊急應變指引。結合科技創新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未來台灣浮動太陽能的發展將更趨穩健。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和強度增加,推動台灣走向能源轉型以及提升系統韌性顯得尤為重要。浮動太陽能作為綠能解決方案之一,必然要克服天候風險帶來的挑戰,才能持續有效發電,助力台灣實現碳中和目標。市場對於浮動太陽能的需求預計將持續增長,業界須積極投入防災技術升級,搭配智慧化管理系統,以完善風險管控機制。結論來看,颱風丹娜絲對南台灣浮動太陽能平台的損毀事件,提供了珍貴的學習與改進經驗。
只有透過技術革新與政策支持相結合,台灣才能提升浮動太陽能產業的抗災能力,在未來面臨自然災害的考驗時依然保持穩定發展,為推動永續能源與環境保護目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