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生成式AI(GenAI)模型在代码编写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发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众多开发者开始借助如大型语言模型(LLM)这类先进工具自动生成代码,期望借此节省时间,专注于业务逻辑创新。然而,尽管功能性和语法正确度得以保证,2025年最新发布的生成式AI代码安全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大量AI生成代码存在严重安全漏洞,甚至引发潜在的重大安全风险。由Veracode发布的《2025生成式AI代码安全报告》通过对超过100款大型语言模型在Java、Python、C#及JavaScript这四大主流编程语言上的代码样本进行系统测试,深入探讨了AI代码的安全表现和潜在风险。测试结果显示,近45%的代码样本未能通过安全检测,暴露了包括OWASP十大最关键安全风险在内的多种常见漏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Java语言的安全失败率高达72%,位居四大语言之首,显示出其生成代码中潜藏的极高风险。
其他主流语言Python、JavaScript和C#的安全失败率也分别达到了38%、43%和45%,也不容忽视。报告中特别强调的漏洞之一是跨站脚本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CWE-80),该漏洞在86%的相关代码样本中未被有效防范,极大地增加了代码被恶意利用的风险。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模型规模大小、发布时间,还是训练方法的先进程度,AI代码的安全性指标均未出现显著提升。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对“更智能AI模型必然生成更安全代码”的期待。事实上,AI模型在功能执行能力和代码规范方面获得进步的同时,安全性依旧停滞不前。基于当前AI代码生成的安全短板,企业和软件开发团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安全策略。
如今,AI生成代码并非仅限于团队内部创作,更广泛存在于开源软件维护者、第三方供应商、低代码及无代码平台,以及外包团队中。这种现象意味着许多组织的代码库中已经隐含了大量未经安全审查的AI代码片段,增加了数据泄露、声誉受损、资金损失及法律纠纷等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采取严密的安全检测措施势在必行。就像不可能直接将未经安全扫描的新应用投产一样,AI生成或辅助生成的代码同样不能例外。必须使用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及软件组成分析(SCA)等多种技术,针对AI代码开展全面安全评估,及早发现并修复潜在漏洞。此外,企业还需要投资培训开发者掌握安全编码规范,结合自动化工具辅助检测AI生成代码中的风险点,形成“速度与安全并重”的良性开发循环。
报告也为不同层级的从业者提供了具体建议。开发人员应在使用AI工具时保持警觉,不断提升自身代码审查能力,并结合安全测试工具。安全团队需深入理解生成式AI代码的特性,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加入对AI工具源模型及训练数据的安全评估。管理层则应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保障,推动全企业范围的安全文化建设。面对未来,生成式AI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无疑将更加重要。GPT-5等新一代模型在安全编码能力上已有初步进步,但整体进展仍显缓慢。
行业各方需联合制定AI代码安全标准,推动模型开发者将安全训练作为核心任务。只有通过技术、流程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平衡AI带来的效率红利与安全风险。总结来看,虽说生成式AI技术为编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但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开发者和企业必须认识到,速度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切实将安全检测纳入AI辅助编程的生命周期。依靠专业工具和科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安全事件,保障软件供应链和终端用户的利益。正如《2025生成式AI代码安全报告》所示,AI代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唯有重视并全面布局,方能在数字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