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和认知方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考逐渐变成了一个奢侈品——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深度思考的能力与机会。数字时代的便利与即时满足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但也带来了注意力分散、阅读能力下降以及理性思维弱化的诸多问题。这种趋势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构,也加深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认知鸿沟,形成新的不平等。文章将深度探讨这一现象的根源、表现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呼吁社会各界正视思考力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公平与智慧的未来。 回顾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人类的智力测试成绩经历了一个被称为“弗林效应”的稳步上升阶段,代表着人类整体理解力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增长。
然而,近年来这一趋势出现了逆转。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过去十年,多国成年人的读写能力出现停滞甚至下降的迹象,尤其在经济弱势群体中这一现象尤为显著。儿童的阅读能力也出现了相似的退步。专家们将这种现象归因于人们阅读习惯与媒体消费方式的根本变化,特别是智能手机带来的短时信息碎片化影响。大量研究证实,过度依赖短视频及图片信息,减少深度阅读训练,会削弱人的集中力、记忆力和逻辑推理等关键认知能力。 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极易陷入无尽的信息流和娱乐循环。
许多人感受到任务间切换频繁带来的注意力损耗,有时甚至出现轻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当人们的认知资源被碎片化内容大量消耗时,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就变得稀缺,这反映在教育体系中教师减少布置长篇阅读材料,因为学生难以完整阅读和理解复杂文本。美国成年人中有近半数在2023年未读任何一本书,阅读的稀缺更是加剧了思维深度的缺失。 这种趋势不仅仅是个体层面的能力退化,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形成深刻的社会分层效应。类似于不健康饮食文化导致的肥胖症流行,数字文化塑造的新型“后读写文化”正加剧认知能力的阶层分裂。社会经济资源较丰富的群体,往往具备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更优质的学校资源并且更有意识地限制孩子的智能设备使用,使其维持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
反观资源贫乏及教育支持有限的阶层,则更多沉浸于娱乐性极强但认知收益有限的数字内容,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分化就像营养不良与肥胖之间的鸿沟,认知能力的差异正逐步成为新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形式。 思考的减少不仅危及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还影响社会整体的创新力和民主质量。现代社会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公民,以应对信息繁杂并易被误导的环境。但当思考逐渐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其他人在舆论、政策、甚至日常生活中被动接受信息的现象将普遍存在,进而导致公众参与度降低、极端主义和虚假信息传播加剧。 在教育层面,适应数字时代墨守陈规已不足以应对挑战。
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和信息鉴别能力。家长和社会也应承担起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科技产品、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责任。同时,科技企业有义务减少产品对用户注意力的过度占用,推广有助于学习与思考的应用和内容生态。 保护和发展人的思考能力是抵御数字信息碎片化冲击的关键。推广图书阅读、写作训练、哲学启蒙、科学思维教育等传统认知技能,对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意义重大。此外,政府层面也可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优质文化产品生产和分发,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防止认知鸿沟进一步扩大。
数字时代固然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信息访问权利,但若不加约束地追求速度和数量,将无意中牺牲思考这一深层次认知能力的培养。思考作为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正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而一旦思考成为部分人享有的奢侈资源,整个社会将陷入分化和脆弱的困境。 我们正处于一个认知变革的关键时刻,无论是政策制定者、教育者还是公众个体,都应当认识到保护思考能力的战略性意义。只有通过系统性努力,才有可能扭转思考力退化的趋势,实现认知公平,让深度思考成为每个人的基本能力,而非少数精英的特权。唯有如此,社会才能迎来更具创新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