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进口量出现了自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达到了惊人的19.8%。这一数字由美国商务部公布,令整个经济界为之侧目。该数据与3月份进口增长5.7%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而三月份的增长被普遍认为是美国零售商和消费者为应对特朗普总统提出的高额关税威胁提前囤货导致。令人关注的是,这种剧烈波动背后,正是美国政府反复无常的贸易政策和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在发挥关键作用。美国与全球的贸易逆差也随之大幅缩小,市场观察机构Marketwatch报道称,由此前预计的1430亿美元大幅减少至876亿美元,下降幅度高达46%。特朗普总统一直将缩小贸易逆差视为衡量其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这一变化势必令其感到非常满意。
然而,从主流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贸易逆差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健康状况。经常被比喻为个人贸易逆差的现象就像消费者与理发师或者超市之间的收支关系一样,购买进口商品不等同于经济损失,而是显示了消费选择和资源配置的效率。特朗普政府于4月2日宣布实施空前高额的关税政策,这被总统本人称为“解放日”,首次对所有进口商品普遍征收10%的关税。针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更是一度攀升至145%,随后在双方达成初步谈判框架后,关税水平被降至大约30%。不过,特朗普随后又在没有提供具体证据的情况下指责中国违反协议,令贸易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特朗普强调高额关税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冲击,宣称中国经济因此陷入危险,出口几乎被切断。
然而,外界并未发现工厂大规模关闭或社会动荡的实际证据,且贸易谈判自此持续复杂曲折。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已向《华尔街日报》透露,政府认为中国在稀土材料的出口批准上表现出“勉强”的态度,加剧双方分歧。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关税的合法性如今正被法院审理。国际贸易法院裁定总统单方面实行关税越权,涉嫌违宪,因贸易关税应由国会授权。对此,特朗普辩称自己拥有紧急行政权,但上诉法院允许关税暂时维持,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美国内部政治也因贸易政策而波动。
特朗普力推的预算法案虽已通过众议院,计划于7月4日签署,但其中800亿美元的医疗补助削减和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优惠引发参议院强烈抵制。此外,住在加州、纽约等高税收州的选民难以获得联邦税收抵免,同样成为争议焦点。尽管如此,白宫坚称经济增长将弥补预算赤字并抵消税收减免带来的成本。特朗普对国会预算办公室的预测持批评态度,声称其低估了税改带来的增长潜力。值得一提的是,华尔街近日创造了“TACO”这一新缩写,意指“特朗普总是退缩”(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反映总统对关税政策反复无常,威胁后经常调整弱化的行为特征。面对媒体提问,特朗普对这一称呼表现出明显不满,称其为“不友善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美国进口大幅下降不仅展现了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也揭示了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许多美国企业被迫重新评估其国际采购和生产策略,以应对不确定的关税环境。此外,这一变化对消费者价格和市场选择也产生了连锁反应。总体来看,2025年4月的进口骤降不仅是贸易数据的轰动新闻,更是当前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美国内政复杂交织的缩影。未来,如何在保护国内产业与保持开放贸易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随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新一轮谈判进展及美国法院对关税合法性的最终判决,全球市场仍将密切关注这场贸易博弈的下一步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