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家可归者群体中的健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一项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研究人员进行并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期刊的新研究显示,约有一半无家可归或处于不稳定住房状态的人曾经经历过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简称TBI)。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无家可归者身体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也指出了脑损伤在他们生活困境中的潜在作用。 创伤性脑损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大脑受损状况,通常包括头部猛烈撞击、摔伤或其他导致脑组织挫伤的事件。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轻度可能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头晕,但严重的创伤性脑损伤则可能导致长期的脑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无家可归者群体中约25%的人所经历的脑损伤属于中度至重度,意味着他们可能曾经失去意识30分钟以上或是脑部影像检查显示有持续性损伤。
相比之下,普通人群中经历过创伤性脑损伤的比例大约为22%,而经历中度及以上程度损伤的比例仅为3%。这一数据反映出无家可归者群体在健康风险上的巨大差异和脆弱性。专家指出,脑损伤不仅加重了身体上的痛苦,也严重影响精神健康,常与抑郁、焦虑、药物滥用、以及自杀念头等问题密切相关。同时,脑损伤也易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影响记忆、决策和行为控制,进而带来社会适应方面的挑战。 研究中专家强调,创伤性脑损伤既可能是导致无家可归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在无家可归后由于生活环境恶劣而反复发生的结果。例如,脑损伤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导致失业或经济困难,增加了进入无家可归状态的风险。
反过来,无家可归者暴露在街头环境中,不安全的居住条件和经常性的暴力事件又大大提高了再次受伤的概率。 具体来说,脑损伤对大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肉眼可见的损伤,还会引发微观层面的连锁反应,包括血液循环受阻和脑组织肿胀,导致二次损伤。重复性脑损伤更会对大脑前额叶皮层造成永久性影响,损害情绪调节和认知功能,类似职业拳击手或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遭受的慢性脑病变。这种情况往往使患者出现易怒、抑郁甚至行为失控,给个人和社区带来一系列问题。 甄别和诊断脑损伤在无家可归群体中存在特别的困难。他们生活缺乏稳定性,医疗资源无法及时获得,很多人难以记忆和准确描述过去受伤细节。
这也意味着许多脑损伤病例未被记录或治疗。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表示,对这类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时,往往会发现隐藏的脑损伤史,这些脑损伤往往与其他身心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临床图景。 服务提供者面对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无家可归者脑损伤患者需要专业的医疗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另一方面,资源的匮乏和服务体系的欠缺使得这类服务难以普及。研究人员和医疗专家一致呼吁,公共卫生体系应更加重视这一脆弱群体的综合健康需求,推动跨部门合作实施针对性的支持计划。 有专家指出,解决无家可归与脑损伤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是促进住房的稳定。
“有了安全的住所,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及时的医疗,充分休息,以及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损伤。”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无家可归者的生活条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他们提供持续和适宜的医疗以及康复服务。 此外,预防工作同样重要。社区应加强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对脑损伤风险和早期症状的认识。加强对易受侵害群体的保护,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也有助于降低脑损伤的发生率。 总结来看,创伤性脑损伤在无家可归者中高度普遍且严重影响其健康与社会功能,成为制约他们摆脱困境的重要因素。
综合医疗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响应、政策层面的支持以及住房安全保障,都是未来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社会各界应关注和投入更多资源,为这部分弱势群体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健康保护网,帮助他们重建生活,实现尊严与康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缓解无家可归问题,促进公共健康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