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永远带有神秘与危险的气息,人们不知道当一艘伟大的船只沉入波涛之下时,身在其中的人们将如何反应。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后,作家埃尔伯特·哈伯德坐在书桌前,创作了《泰坦尼克号》这篇生动描述船只最后时刻的作品。在文中,他着重描绘了当时那些富豪乘客表现出的坚韧与高贵,他笔下的约翰·雅各布·阿斯特、班杰明·古根海姆以及乔治·邓顿·怀德纳都展现了无畏的气概。哈伯德尤为钦佩的是梅西百货继承人伊萨多尔·斯特劳斯及其妻子艾达。当被邀请进入救生艇时,艾达坚决拒绝离开丈夫,表达了“多年来我们一直同行,难道现在还要分开?”的誓言,二人被最后一次看见时,是并肩走进船舱,宁死不渝。哈伯德之所以深入探讨这些故事,源于他对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行为充满好奇。
三年后,命运又让他经历了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他亲身经历了自己曾用文字描述过的生死考验。出于对危险的蔑视,他曾轻描淡写地说:“我无惧随船沉没,绝不会跳入海中争抢救生艇的位置。”这些话显示了他的自信,甚至是英勇豪迈,然而,我们知道,文字和现实往往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埃尔伯特·哈伯德1885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一个贫穷农场。年少时他成为一名流动的肥皂推销员,因其开创性的直邮销售技巧,在肥皂公司迅速升职,年轻便获得了财富和社会地位。1892年,他放弃商业,转而追求文学和艺术事业,试图通过文字来寻找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然而,哈佛大学却拒绝了这位有生活经验的成年学生,这一挫折深深刺痛了他。徘徊于失望之中,他远赴英国,来到伦敦哈默斯密斯,在著名作家和设计师威廉·莫里斯的工作坊中找到了灵感。莫里斯及其先拉斐尔派艺术家将工艺与艺术完美融合,创造出极富中世纪风格的书籍和工艺品。哈伯德决定在美国复制这一模式,组建了劳克罗夫特出版社,打造了一个由工匠、设计师和插画家组成的艺术工坊团体,推广工艺美术运动的理念。劳克罗夫特工坊不仅生产书籍、家具,还有铜制灯具等,每一件都体现出对美与实用的严格追求。他本人则塑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家形象:蓄着及肩长发,穿着宽松衬衫和蝴蝶领结,戴着美国西部风格的软呢帽,既显个性又平易近人。
1900年前后,哈伯德开办了《异端》(The Philistine)月刊,作为自己的表达平台,刊登他对艺术、生活和时事的简明评论,同时辅以漫画和警句。该刊物深受自由思想者和中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美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注脚。哈伯德同时也展现出职业的务实和对成功的执着。他写下了名篇《致加西亚的信》,讲述了一名美国士兵无条件服从命令、完成艰难任务的故事。《致加西亚的信》成为美国职场和军队中最流行的励志读物之一,激励无数人以坚韧和服从为成功的基石。这篇短文在美国乃至全球广泛流传,印数达到数千万册,牢牢确立了哈伯德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然而,哈伯德的生活并非没有争议。他在1903年被曝与情妇生育私生子,随即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并娶了这位女权主义者爱丽丝·摩尔。面对舆论风暴,他既不否认也不忏悔,继续经营劳克罗夫特帝国。进入二十世纪的头十年里,劳克罗夫特工坊虽然保持生产,但已不如鼎盛时期声名显赫。1912年,泰坦尼克沉没成为当时全球关注的头条新闻,哈伯德迅速发表感想,描绘了第一梯队舱等富有阶层乘客的高贵品质。这种叙述将焦点集中于上层社会的英勇,掩盖了数千名三等舱移民的苦难,引发社会派别的激烈批评,被指责为美化资本主义利益集团。
尽管如此,哈伯德继续坚守自己的立场,不为外界批评所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异端》对欧洲冲突持嘲弄态度,但很快随着战火蔓延,哈伯德转变了立场,谴责那些为战争制造惨剧的军工企业,直指德皇威廉。作为舆论领袖和名人,他决定亲赴欧洲现场探查战争真相。然而,因早年因传播避孕内容被控违反禁运法律,他失去了护照,一度面临无法成行的困境。最终,他亲自向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求情获得特批。1915年5月1日,埃尔伯特与爱丽丝踏上了开往欧洲的卢西塔尼亚号。
他们像往常一样,和其他乘客一道享受船上的生活,甚至多次出现在船长餐桌上。然而好景不长,5月7日下午2点10分,一枚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卢西塔尼亚号。这场突如其来的袭击引发了船上极度的恐慌。混乱无序的人群争夺救生艇,不少人跳入海中奋力游向救援的翻覆艇只。目击潜艇发射鱼雷的指挥官在日志中写道,这一切是他见过最惨烈的情景之一。哈伯德夫妇没有表现出慌乱,他们从船内出来,在甲板上沉静地站着,似乎在思考如何面对这场灾难。
目击者称他们没有配备救生衣,并在熟人建议去取救生衣时已不见踪影。随后,一名船员在走廊内遇见他们,两人手挽手走进了自己的船舱,随即关上门。此后,哈伯德和爱丽丝的遗体再未被找到,他们以这种与泰坦尼克故事中富豪的坚守相似的方式,成为史上著名的沉船悲剧中的一页。时至今日,哈伯德创办的劳克罗夫特工坊遗址仍屹立于纽约州伊斯特奥罗拉,作为美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与艺术爱好者前往瞻仰。哈伯德的作品如《埃尔伯特·哈伯德手札》和《埃尔伯特·哈伯德笔记本》仍是深受欢迎的读物,以其充满智慧和激励的文字激励着新一代读者。哈伯德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与商业大亨交织的文化拼图。
他以文字筑梦,既是成功的推销员,也是艺术的倡导者;他追寻理想,却在情感与伦理上遭遇争议;他口口声声慷慨陈词,却最终与妻子一起选择了与船共沉。在历史的长河中,哈伯德的生命轨迹警醒着我们,每一次辉煌背后,都存在复杂的矛盾与抉择。人生如船航行于波涛,面对不可预测的风浪,真正考验的是人内心的勇气与坚守。埃尔伯特·哈伯德的故事,是对“与船共沉”最深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