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教育革命,是一次大胆而又带有实验性质的尝试,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学习者面临的拼写难题。当时,英语因其错综复杂且充满不规则的拼写规则而被视为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尤其对于处于学习初期的学龄儿童而言,这样的语言特性无疑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负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名为初始教学字母表(Initial Teaching Alphabet,简称ITA)的全新字母体系应运而生。ITA的诞生源于保守党议员詹姆斯·皮特曼爵士的倡议。作为发明速记法的艾萨克·皮特曼的孙子,詹姆斯深刻认识到传统英语拼写背后的不合理性和逻辑混乱,他认为这正是导致儿童学习困难和教育落后的主要根源。
因此,他提出通过创造一个全新的字母系统,以实现拼写的高度表音化,从而帮助儿童更轻松地掌握英语阅读。ITA包含了44个独特的字符,这些字符设计精巧且涵盖了英语中的所有音素。与传统26个字母不同,这一新字母表充满了奇异的符号,如反向的“z”、内嵌“g”的“n”、反转的“t”和“h”的结合体,以及中间嵌入“o”的膨胀型“w”等。这样的设计初衷是让每个发音对应唯一的字母,从而避免拼写歧义,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效率。1966年,ITA被英国大部分教育局引入部分学校的课程中,受到了广泛试验。超过140个教育当局至少在一所学校使用ITA,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们在七八岁前迅速掌握阅读技能,随后顺利过渡到传统英语字母表。
然而,情况远比预期复杂得多。虽然初期部分教师报告称ITA确实提升了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信心,但无数学生反映,过渡过程中遭遇了巨大障碍。许多人——就像英国作家艾玛·洛夫哈根的母亲朱迪思一般——被夹在两套系统之间,感觉不到真正掌握了任何一种文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挫折,长期影响了他们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和自信,这导致一些原本聪明的孩子逐渐与拼写和语文产生抗拒甚至恐惧。ITA的推广方式带有随机和碎片化的特点。由于当时英国尚无国家级统一课程标准,是否采用ITA全凭校长或者一线教师的决定。
这导致同一地区、同一学校甚至同一班级内,孩子们读写的字母体系迥异,增加了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心理压力。没有任何中央机构对实验进行系统跟踪或后续评估,也未对失败原因作出公开说明,ITA项目在70年代初悄然被废止,成为教育史上鲜为人知的“秘密实验”。沿用方言、移民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的学生,被这套新字母表影响最深。许多接受过ITA教育的成年人,回忆起童年时期的拼写困惑和英语学习挫折,表示这种教育试验对他们的教育和职业生涯造成了长远负面影响。有些人整整一生拼写能力不佳,甚至怀疑自己患有轻度阅读障碍。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ITA的失败原因不单是字母系统本身,更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衔接机制及科学的教学设计。
当前学界公认,仅仅简化字母系统并不能解决英语拼写混乱的核心问题,关键还在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与当时的操作相比,现代的语音教学方法如合成语音法(synthetic phonics)虽然仍存在争议,但至少使用的是标准字母体系,避免了“学习两套语言”的困境。ITAs的历史教训,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首先,任何试图简化语言符号体系的努力,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和学习认知规律。其次,教育实验应具备完整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保障学童的权益和心理健康。最后,家庭和社会参与在教育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家长权益应当受到尊重和保障,防止儿童成为无知的实验对象。
今天,ITA作为一段尘封的历史,为研究英语教育提供了宝贵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教育创新时,必须始终把儿童与家庭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如多位曾接受ITA教学的成年人坦言,那个时代的他们“没有选择”,以致付出了拼写障碍和英语恐惧的代价。教育改革无论多么伟大、初衷多么美好,都应该保证透明和科学,避免重复那样的教训。国际视角下,类似的字母简化和拼读教学改革也曾在北美和其他英语国家试行,取得的结果各不相同,均未形成普遍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拼写检查和语音识别工具的普及,语言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尊重语言复杂性的基础上,设计更加智能且适合个体差异的教学方案,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总的来看,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ITA教育实验是一次充满勇气的尝试,却因缺乏周密计划和科学依据而告负。对数以万计的儿童造成影响的这段历史,值得现代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深思。它告诉我们,语言教育并非一蹴而就,任何试图“速成”或“简单化”的方案都需谨慎评估其长远影响。揭开这段隐秘的教育史,也让我们更理解英语拼写难点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借鉴教训,未来才能在教育变革中走得更稳更远,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孩子在语言世界中自由翱翔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