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enAI)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国际法领域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国际法律争端解决和法律写作方面,GenAI的应用引发了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本文将基于近期对GenAI在杰萨普国际法模拟法庭(Jessup International Law Moot Court)中的实际表现研究,深入探讨其作为国际律师的能力、优势、局限以及对未来法律实践和教育的启示。 杰萨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是一项极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国际法竞赛,模拟国际法院处理复杂法律争端的过程。传统上,参加者需要深入了解国际法条约、判例法和相关法律文献,撰写详实的法律备忘录和论证书,对其法律分析和表达能力提出极高要求。近期一项由达米安·查洛丁(Damien Charlotin)和尼科洛·里迪(Niccolò Ridi)联合完成的研究,将两款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Gemini 2.0和GPT4o应用于该竞赛,生成完整的法律备忘录,并将其匿名提交给裁判评审。
这种“人机对抗”的独特实验为评估GenAI在国际法领域的实际表现提供了珍贵数据。 从整体上看,GenAI生成的法律备忘录在内容完整性和逻辑结构方面表现不俗,部分作品甚至获得了接近满分的优异评价。语言表达流畅,法律论点鲜明,显示出GenAI对大量法律材料的广泛掌握和高度联想能力。同时,模型能够快速整合海量信息,极大提升立论效率,这对日常法律研究和案件准备具有重大意义。人工智能参与法律写作,能够辅助律师缩短时间成本,使更多精力投入到案件策略和客户沟通中。 尽管如此,研究也揭示了GenAI在法律专业领域特别是国际法实践中的若干显著不足。
首先是事实核查的准确性不稳定,部分AI生成的内容存在事实错误或缺乏实证依据,这一点对法律文书的权威性构成严重挑战。其次,AI容易产生“幻觉”现象,即虚构不存在的法律条文或判例引用,严重影响法律论证的可信度。此外,法律分析常表现出表面化趋势,缺乏深度解析和创新性思考,无法替代经验丰富的国际法律专家所具备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这些不足凸显了当前大语言模型(LLM)技术在法律领域的局限性。虽然其生成能力强大,但机器缺乏真正理解和批判思考能力,在复杂多变的法律环境中容易误导用户。此外,法律作为高度规范化和精确化的职业,对严密推理和道德责任的要求远超语言表现的层面,这使得完全依赖AI完成法律工作的风险难以忽视。
为了弥补这些短板,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实际应用和监管建议。首先,强调人机协作的重要性,在专业律师的严格审校和指导下使用GenAI辅助起草法律材料,充分发挥机器速度和素材整合优势,同时保证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其次,提升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技术,通过优化向模型输入的指令,提高回答的相关度和准确性,减少误导性内容。 在法律教育领域,GenAI的应用同样具有深远影响。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等传统教学方式可以融入生成式AI工具,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信息,训练逻辑推理和辩论技巧,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严谨检验资料的能力,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同时,相关法规和伦理标准也亟需更新,以规范AI在法律行业内的使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及法律职业的公信力。
总的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国际律师辅助手段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其最大价值依赖于与人类专家的深度结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实践的持续融合,GenAI有望成为推动国际法研究和诉讼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但专业人士仍需警惕其固有风险,坚持科学审慎的态度,确保法律服务的专业性和诚信度不受影响。未来,将围绕人工智能与法律交叉领域的伦理、监管、技术创新展开更多探讨,共同助力国际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和公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