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在虚拟空间中展开,从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到云端存储的财务记录和交易数据。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数字记录到底属于谁?如果政府想要调取这些数据,是否必须遵循传统的法律程序,获得搜查授权令?这正是即将由美国最高法院裁决的重要案件Harper诉O'Donnell所涉及的核心法律问题。该案件将对美国数字隐私权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2016年,美国国税局(IRS)秘密要求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base提交超过14,000名客户的交易记录,其中包括新罕布什尔州居民Jim Harper的详尽交易日志、钱包地址以及公开密钥。Harper并未从事任何非法活动,他只是使用合法平台进行加密货币交易,却被卷入了这场大规模的数字数据搜集行动。IRS事后向他寄送了疑似收入申报错误的警告信,他才得知政府已经掌握了他的所有交易信息,甚至能够实时追踪未来的交易动态。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数字数据所有权和隐私权的广泛讨论。Harper认为,尽管他选择将数据存放在第三方平台,但这些数据的所有权依然归属于他本人。Coinbase的服务条款也明确指出用户对其数据拥有所有权,因此IRS未经法庭授权便私下获取这些数据,违反了他的第四修正案权利。第四修正案旨在保护公民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任何政府机构要获取个人财产,通常都必须通过法院取得合法搜查令。然而,联邦政府和执法机构则援引“第三方原则”,认为当个人将信息交由服务供应商保存时,便自动放弃了对该信息的隐私保护。这个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原则,在当今数字时代被广泛应用,成为监管机构无须获得搜查令即能大规模搜集个人数据的法律依据。
随着社交媒体、云计算、电子商务和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这一原则引发了严重的隐私争议。数字数据的无处不在和易复制特征,使其与传统的物理财产截然不同。许多法律学者和隐私权倡导者认为,数字数据应当被视为个人财产,享有相应的宪法保护。数字数据所有权并不会因为其存储于第三方服务器而消失,正如传统的纸质文件存放在银行保险箱中仍归属个人所有一样。近期,多地法院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话题,给予数字数据更强的法律保护。其中,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于2023年裁定,谷歌用户拥有对其Google账户内容的所有权,包括搜索历史。
这一判决被视为数字隐私保护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了应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立法层面也亟需改革。当前的《1986年存储通讯法》允许政府在某些情况下无需搜查令即可访问超过180天的数字通信内容,这与现代网络数据的性质严重不符。国会如果能对该法律进行现代化改造,将为数字隐私权提供更有力的法律屏障。同时,个别州也在推动通过更明确的立法,确认数字数据作为个人财产的法律地位。技术公司同样承担着重要责任。
如果它们能在用户服务协议中明确用户对数据的所有权,便能为用户维权提供法律支撑,从而促使法院更愿意承认个人的数字数据拥有权利。Harper诉O'Donnell案向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若无适当的法律制衡,政府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大规模搜集私人数字信息将成为常态,从而侵蚀宪法第四修正案保护公民隐私的初衷。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曾言,第四修正案旨在“设置阻碍过度警察监控的障碍”。保护个人数字隐私,不仅是法律的挑战,也是社会的呼声。公众、立法者、司法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必须共同努力,确保数字时代的隐私权利不被轻易剥夺。否则,我们的数字生活将成为政府和企业监控的无防护“财产”,而我们自身的隐私安全也将岌岌可危。
因Harper诉O'Donnell案引发的法律辩论,预示着数字隐私权保护的新纪元即将来临。随着判决的临近,整个社会都应关注数字数据所有权这一关乎个人自由与宪法保障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