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波蘭總統選舉結束後,時任總統布羅尼斯瓦夫·科莫羅夫斯基的選舉結果與預期值出入甚大,這其中切中要害的一點便是他在演講表現上的不足。華沙大學修辭學教授Jacek Wasilewski對科莫羅夫斯基當晚的演講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認為他的表現缺乏激情、熱忱與與選民建立聯繫的意願,這直接影響了他的政治形象和選民支持度。修辭學不僅是言語的藝術,更是領導者與受眾建立信任與動員共同行動的重要工具。剖析科莫羅夫斯基的講話內容和風格,揭示了他為何無法激發選民的熱情與認同感。演講中最明顯的問題是缺乏身份認同和共同目標感。根據基本的修辭原則,一場有效的政治演說應該營造“我們”的氛圍,形成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情感聯結,使其感受到彼此站在同一陣線,共同為美好未來而努力。
然而,科莫羅夫斯基將“我”和“你們”劃分得十分明確,反而加深了執政派與廣大民眾的隔閡。在他的話語中,多次使用了如“廣義執政陣營”“深遠的結論”“執政陣營”等帶有官僚色彩的詞彙,這不僅彰顯了與選民的疏離,也讓普通民眾很難感受到自己是政治共同體的一部分。演講依賴於手稿逐字閱讀,進一步削弱了現場感和真誠度,使觀眾懷疑這是否真的是他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語氣拖沓且缺乏變化,不能引起聽眾興趣,像是在正式場合背誦公文,完全沒有鼓動人心的力量。教授特別指出,作為政治領袖,應該擔當起帶領人民前行的角色,而不是居高臨下地發號施令。科莫羅夫斯基的演講充斥著“必須”“需要”等命令式措辭,這種缺乏具體行動號召和受眾參與感的語言,使得選民無所適從,反倒表明他此前可能並未真正傾聽過民眾的心聲。
政治演說的核心任務是 mobilizacja, 即動員,這不僅意味著呼喚群眾起來行動,更意味著讓人們看見自己在未來藍圖中的角色與存在感。但科莫羅夫斯基在演講中未能清晰展現任何具體且易於理解的願景,反而留下“等明天再說”“將提出具體建議”的拖延表述,削弱了聽眾的信心和信任。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05年列赫·卡欽斯基的精彩演說,其善用情感共鳴和明確行動框架,成功激發了選民認同,成為教授分析的典範。這樣生動且有力的表述讓聽眾感到自己被聆聽,且與領袖共享理想和使命。政治領導者不足以僅僅提出危機警告,更應該塑造含有具體意義和目標的社會願景。一場成功的選舉演講應該包含警示危機的迫切性,共同價值觀的凝聚,有理有據的正當性闡述,與明確行動的呼籲。
科莫羅夫斯基的演說在這幾方面表現平平,尤其錯失了激發廣泛民眾合作迎接挑戰的契機。修辭學教授還指出,他的演講策略缺乏針對不同選民群體,包括支持其他候選者的選民,缺少有力的整合動員。演講中使用的高深與抽象詞彙不利於普通民眾理解,反而加大了距離感。雖然在政治實踐中,演講不僅是話語藝術,更是意識形態與策略博弈的陣地,但誠信與真誠依然是影響受眾接受度的關鍵。當選民感受不到領導人的共鳴與誠心,就會產生無力感與疏離感,進而影響投票行為和社會信任。社會政治環境中,尤其在選舉關鍵時期,人們渴望看到有遠見、能傾聽且富有行動力的領袖。
科莫羅夫斯基的演講中,缺少對選民情緒的敏銳捕捉與回應,多次表達的“我們必須”“要做”等空泛口號,無法成為凝聚力量的催化劑。由此可見,政治修辭不僅關乎語言組織,更深層的是演講者態度、價值觀呈現與文化符號的運用。在信息多元且媒體發達的當代,選民的感知和判斷日益敏銳,政治人物唯有真正抱持服務民意的態度,才有可能通過演說贏得支持。如今,波蘭的政治語境仍在變動之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選舉中建立有效的溝通和情感連結,依舊是對所有候選人的嚴峻考驗。科莫羅夫斯基的敗選和演講反思,為政治領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一方面警示不要忽視修辭訓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政治話語必須與人民心聲同步,才能贏得真正的認可和支持。因此,未來的政治演講應注重構建共同認同,展現清晰願景,並具有誠懇和行動號召力,這樣才能在複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