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AI(OpenAI)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其发展历程和战略调整正在深刻影响全球科技生态。最初,开放AI以推动“造福全人类”的全球主义理念著称,主张人工智能技术不受国家或公司边界限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然而,近期的现实和政策变化显示,公司正逐步摆脱这一乌托邦式的愿景,转向围绕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科技霸权和安全优先的全新战略布局。本文将全面解析开放AI如何走出理想主义的阴影,拥抱科技民族主义,及其对国际技术竞争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开放AI的成立初衷起源于2015年12月的一份声明,明确表达了致力于创造“无国界、无对立”的数字智能技术,通过自由研究实现对全人类的积极贡献。公司创始人和CEO山姆·奥特曼当时曾公开强调,人工智能应由全世界“共同拥有”,而非局限于某一国家、企业或组织手中,这一立场鲜明表达了对全球科技合作和和平共处的信心。
此时的开放AI被视为新兴科技领域里的理想主义旗手,力图摆脱传统大企业的逐利化路径,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和公益性。本应成为“造福全人类”的技术象征,然而,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尤其是美中科技竞争不断白热化,开放AI的战略重心出现了显著转向。2025年3月,开放AI全球事务主管克里斯·莱汉向特朗普政府递交了一份政策白皮书,提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维护和巩固美国在全球的科技领导地位,明确点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这份文件不仅抛弃了早期“全球共赢”的美好愿景,更显露出强烈的国家主义色彩,呼吁打造专属美国的AI技术生态,强化政府与行业的深度合作,甚至建议放松监管以保持经济与安全优势。从此,开放AI开始积极推动与美国国防和情报机构的密切联系,修订企业内部政策,取消此前禁止为军事用途提供服务的规定,积极参与国家安全项目。公司旗下高管包括前中央情报局、国防部和国家安全局的资深人员,使得企业文化与美国安全机器日益融合。
对外,开放AI提倡将世界划分为三级体系:顶级为“愿意采纳以美国为标准的民主价值AI原则的国家”,豪言要打造一套“由美国带头的民主AI联盟”;次级为尚未完全归入美国出口控制范围的国家;最低级别则归为以中国为首的“威胁国家”,禁止任何技术输出和合作。此举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技术壁垒,将超过十亿中国人口排除在外,同时也矛盾地与一些美国盟友国的专制政权合作,如阿联酋等,这暴露了开放AI“民主价值”宣言的复杂性和选择性。企业内部员工对此态度不一,尤其是非美国籍的高技术人才,部分人对未来个人国家的发展感到忧虑并表达失望。政策转变也体现为开放AI对于“AI竞赛”的激烈追求,重视如何在军事和经济上抢先占据优势,以防竞争对手获取关键技术。围绕美国科技霸权的诉求已经成为驱动公司决策的首要逻辑,而非曾经的“为了全人类福祉”的理想。这种改变亦引发了诸多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担忧。
专家警告,AI技术军事化可能产生难以控制的“智能爆炸”,加剧技术黑箱化,并削弱AI安全研究的透明度,同时加大全球科技冷战风险。与此同时,开放AI的客户信息和AI使用数据成为国安机构监控和技术防护的核心资源,企业的“独特视角”成为防范被敌对势力滥用AI工具的关键手段,但这也加重了数据隐私和权力集中的争议。在与政府密切合作的同时,公司还面对来自媒体和公众的诉讼压力。例如,有关其使用受版权保护文章训练ChatGPT的法律纠纷持续发酵,反映出科技巨头与社会规范间的张力。展望未来,开放AI的发展路径极有可能继续以强化美国的技术竞赛优势为导向,这不仅会影响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分布和监管规则,也可能加剧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同时,作为国际技术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开放AI如何协调国家利益与科技伦理,平衡安全需求与全球责任,将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全球观察者而言,理解开放AI的战略演变有助于洞察人工智能领域未来的政治经济力量格局,辨别科技快速发展下的国家主义兴起,以及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潜在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