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货币的快速发展,加密货币ATM作为便利用户买卖虚拟货币的工具,开始在澳大利亚各地广泛部署,数量从2019年的23台激增至2025年的1600多台。这种便捷的金融终端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区块链资产的普及,同时也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新温床。澳大利亚联邦警方(AFP)近期发布警告,指出从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月1日的一年内,仅通过澳大利亚网络安全中心(ACSC)运营的ReportCyber系统收到的加密货币ATM诈骗举报就达到150起,涉及资金损失超过310万澳元,平均每起案件损失超2万澳元。令人担忧的是,官方数据反映的损失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实际受害规模远远超过报告数。加密货币诈骗的隐蔽性和不可逆转性使得资金一旦转出便难以追回,而受害者中相当一部分尚未意识到已成为诈骗对象。根据澳大利亚金融情报机构AUSTRAC发布的数据,澳大利亚每年通过加密货币ATM流动的资金约为2.75亿澳元,而其中大量交易涉嫌诈骗用途。
犯罪分子利用加密货币交易的匿名性和技术门槛,策划复杂的诈骗方案,迫使受害者通过ATM机转账以满足其骗局需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显示,在这150宗案件中,63起属于投资类诈骗,35起涉及勒索邮件,24起为恋爱诈骗。这些诈骗类型的多样性反映出骗子们针对不同受众制定差异化策略。受害者性别分布中,女性受害者多达102人,占多数,男性47人,还有一名标示为“其他”的受害者。年龄层方面,近半数即72人年龄超过51岁,显示成熟及老年群体成为加密货币诈骗的主要受害对象。澳大利亚联邦警方指挥官格雷姆·马歇尔(Graeme Marshall)表示,这一现象反映了诈骗犯罪的普遍性和隐蔽性。
诈骗行为广泛存在,几乎影响社会各个阶层,给澳大利亚民众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他强调,许多受害者由于不了解诈骗性质或者感到羞愧,不愿或者无从报案,导致官方数据远远低估了实际损失。马歇尔指挥官还提醒,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作为加密货币ATM主要用户,不仅交易占比超过七成,而且正成为骗子重点瞄准的对象。诈骗常见的诱饵包括“保证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利用紧急感蛊惑受害者转账,以及利用假冒政府、银行、企业名义来索要加密货币付款。加密货币ATM的运作模式使得骗子能够迅速筹资,同时规避传统金融系统的监管,进一步加大了防范难度。诈骗者会通过各种渠道与目标建立联系,例如通过社交媒体、虚假招聘广告、甚至制造所谓的“技术支持”等骗局伪装身份,诱导受害者通过ATM转账虚拟货币。
恋爱诈骗尤其猖獗,骗子冒充网恋对象,假装建立感情关系后请求资金支持,手法极具隐蔽性。政府与监管机构对此展开了多方联动的反诈行动。澳大利亚参议院联合调查委员会(JPC3)携手AUSTRAC设立专门的加密货币ATM工作组,制定并推广多项防诈骗措施,包括在ATM附近放置诈骗风险警示标识和相关教育资料,以提升公众警觉。通过普及诈骗识别知识,鼓励受害者主动举报,形成合力阻止诈骗蔓延。专家指出,受害者及潜在风险人群应加强对诈骗警示信号的认知。常见警告信号涉及被迫在短时间内完成汇款,承诺无风险带来高额回报,以及以各种身份索要加密货币付款等异常请求。
任何“投资”如果声称无风险且收益确定,均应保持高度怀疑。日常防范上,民众应避免向陌生人或未亲身见面的“新朋友”汇款,更不要轻信网络招聘、技术支持或政府机关要求通过加密货币付款的通知。遇到疑似诈骗情况,应及时与家人、朋友商讨,并通过官方网站或正规渠道核实相关信息。发生被骗情况者,切勿再继续转账,应当即停止与诈骗方的联系,并通过澳大利亚联邦警方的官方网站co cyber.gov.au及Scamwatch等平台进行举报,同时通知使用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以防止更多损失。此外,加强网络安全和金融知识教育,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推广,是减少诈骗受害的重要手段。公众对诈骗手段及特征的了解越充分,被蒙骗的几率就越低。
总之,随着加密货币技术的普及和加密货币ATM的大量增加,诈骗活动与之伴生的风险也同步提升。澳大利亚社会各界需要提高警惕,加强协作,推动相关政策和技术的完善,积极构建安全可靠的数字货币使用环境。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新型金融犯罪的蔓延,保障广大民众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