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再次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盛会,各大汽车制造商齐聚一堂,不仅展示最新的车型和技术,更聚焦全球市场的发展动态。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中国车展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与专家前来交流合作。然而,当前全球贸易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美国对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实施的高额关税政策,成为了现场讨论的热点话题。制造商们借此平台表达了对美国政策的批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在全球供应链调整和市场战略上的应变措施。 美国对汽车及零部件实施的25%关税政策无疑给行业带来了强烈冲击。原本运转如瑞士手表般精准的供应链系统开始出现了波动,制造成本显著上升,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美国及全球的生产布局。
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制造商如索灵公司就明确指出,政治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环境,使得业务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作为福特、本田、丰田等多家国际一线车企的重要供应商,索灵已经在越南设立了新的生产基地,借助东南亚市场的成长潜力,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寻找新的突破口。 此外,西班牙的金属零部件制造商Gestamp反映,尽管美国和西欧市场需求放缓,其在亚洲、拉美和东欧的业务仍持续扩展。不过,关税的出现为其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额外的压力。Gestamp的首席ESG官巴塞洛坦言,市场的稳定性变得“模糊和飘忽不定”,极大降低了投资者和制造商的信心。这样不确定的环境迫使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
中国制造商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政治稳定性是企业扩张的根本保障。以匈牙利为例,长城汽车尚未决定是否在那里建厂,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便是政治环境。美国当前的政治氛围和贸易政策让长城汽车将重心更多放在中欧贸易发展上。中欧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稳健,未来增长潜力巨大。虽然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达45.3%的关税,但长城汽车选择以提升在其它国际区块的竞争力为重点,不被单一市场的政策风险所困。 业内新锐企业,例如Stellantis与中国汽车新秀零跑的合资企业Leapmotor International,亦明确表示美国市场并非首选。
相反,企业将更多资源和关注放在中国国内及其他新兴市场的拓展上,依靠区域合作及自由贸易区的优势,规避高关税和政治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球汽车市场的格局正经历深刻转变。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措施促使跨国车企加快全球供应链的重组步伐。无论是通过在越南、东欧或拉美设厂,还是加大对本土研发和生产的投入,企业纷纷寻求多样化策略来分散风险。与此同时,全球汽车电子、电池和智能网联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推动产业链升级,促使企业必须灵活应对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变动。 此次上海车展不仅是新车新技术的展示平台,更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洞察其未来走势的重要舞台。
来自中国、欧洲和日本的汽车品牌和零部件制造商,通过展会沟通和协作,加强了对市场变革的适应力。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激发了行业加速创新与国际化合作的迫切性。 汽车行业专家普遍认为,现阶段全球汽车市场正在走向更加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市场虽然重要,但不再是各大汽车集团唯一或最优选的战场。亚洲、欧洲及新兴市场的机会不断增多,而关税壁垒则成为推动企业策略调整的催化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展示自身竞争力、深化科技研发及扩大全球影响力的难得机遇。
然而,从长远来看,稳定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仍是保障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贸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或政治动荡,都会损害供应链的效率和企业的战略布局。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完善,努力扭转当前的紧张局势,实现共赢发展。 上海车展上的汽车制造商们通过实际行动表明,面对美国高关税的挑战,他们正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和战略布局,以保障业务的稳健增长。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也越来越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未来,汽车行业将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推动下,迈向更加开放和多元发展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