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美国住房市场经历了供不应求的严峻困境,造成房价飞涨和租金上涨,严重影响了普通民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从市场需求的激增到供应建筑的迟缓,美国住房危机已成为全民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然而,国会对于这一迫切问题的响应却长期滞后,缺乏有力的立法措施,令问题积重难返。然而,2025年夏季,形势迎来转机。美国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推进了一项十多年来首个全面的住房法案,名为《通往住房之路法案》(ROAD to Housing Act),这标志着国会终于开始以积极姿态应对住房短缺的现实挑战。住房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住房库存不足,据大多数研究估计,目前美国缺口约为四百万个住房单位,导致需求远远超过供应。
与此同时,过去五年中,中位数房价暴涨近50%,创下历史新高,购房压力明显加剧。74%的美国民众将住房问题视为“重大挑战”,民意基础之广泛显而易见。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住房问题在选民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政治场域对其关注却长期缺席,这造成了民意与政策滞后的巨大反差。部分原因在于住房问题在政治上并非高度两极化议题,它不像移民、税收或枪支管控等问题那样激发激烈的党派对立。相反,住房问题在共和党和民主党之间获得了相对一致的关注和认可,为跨党派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此次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法案通过体现了这一特点。
该委员会由16名参议员组成,虽然其名称就包含住房议题,但过去十多年始终未能推动具有实体意义的住房综合立法。而如今,这一境遇被打破,立法者携手汇聚了28项提案,涵盖了住房相关的多重维度,从增加住房建造激励到改革土地使用政策,从推动环境审查程序简化到促进偏远地区住房支持,体现出多角度应对危机的立体策略。以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民主党)和蒂姆·斯科特(共和党)为代表的领导团队,展现了罕见的政党合作精神,这种跨党派议员的协同书写了法案的主干。法案内容丰富且具针对性,例如通过奖励建造住房成效显著的城市,激励地方政府优化住房项目;强制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制定土地利用的最佳实践范式,引导州和地方简化审批程序与限制,从制度层面扫清建设障碍;针对老兵住房问题以及消除评估偏见亦给予特别关注。法案还提出创新举措,如建立首个联邦住房维修拨款计划及一项十亿美元的创新基金,用于支持试点调整土地使用政策的社区,推动住房多样性与数量的提升。此外,法案还包括消除制造房屋强制需配备轮架这一老旧规定,从成本和门槛上减轻生产负担。
立法过程中的氛围反映出难得的合作精神。会议用时不到一小时便无异议通过,显示出委员会成员对该法案的高度认可与支持。当晚的发言中,多位议员对这次无一反对票的通过表达了难掩的激动与自豪,认为住房问题正成为美国两党难得的桥梁。该事件也成为在分裂严重的政治环境中寻求共识与实质突破的典范。尽管如此,在国会外更广泛的政坛环境中,两党的合作仍然充满挑战。特朗普政府虽在推动某些改革,但共和党内部对跨党派合作存在不同声音,民主党也在如何与行政当局共事上存在分歧与担忧。
此外,有关其他议题的党派冲突依然频发,限制了整体立法效率。然而,住房法案的推进无疑为美国政策空间带来了难得的希望信号。作为涉及广泛民众且相对非争议的议题,住房问题提供了缓和党派对立、推动实质政策进展的契机。未来几个月,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将密切关注该法案是否能在参议院全院获得表决机会及最终通过,成为缓解住房危机的重要法律武器。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解决住房短缺和提高居住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美国住房政策的调整与创新,将直接影响中低收入家庭的安居乐业,体现出政府对民众基本生活保障的责任感。
总的来看,国会对住房危机的重视与行动开启了美国住房改革的新篇章。和以往长期搁浅的格局相比,当前多方共识和跨党派合作的努力,为打破僵局提供了实质动力。尽管路途仍充满波折,但《通往住房之路法案》的诞生彰显出在重大社会问题上努力寻求共赢的可能性,也为全球面临类似困境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未来,如何在联邦、州和地方多层次政策间实现协同,持续激励住房供应创新,以及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将成为检验这次立法成败的关键。美国住房危机的缓解不仅需要政策“顶层设计”,更离不开地方政府、开发商、金融机构与社区的共同参与。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及政治意愿的增强,美国住房市场或将迎来久违的转机,改善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