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美贸易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和反复,尤其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双边贸易紧张态势不断升级。2025年6月初,特朗普总统再次表态称,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达成贸易协议“极其困难”,这种直率的表述表明,两国在关键议题上的分歧依旧难以弥合。此次言论反映出当前中美贸易谈判的现状,同时也引发了全球市场对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广泛关注。特朗普强调,他对习近平主席一如既往地尊重,但指出对方“非常强硬”,使得谈判复杂且难以推进。这种表述体现了美方对中方立场的基本看法,即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坚持自身利益,不轻易作出妥协。按照现有情况分析,贸易谈判陷入停滞是双方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施加关税压力,促使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上让步;另一方面,中国则批评美国采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强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不接受外界无理制约。白宫高级官员已透露,美中两国领导人可能本周进行通话,这被视为缓解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不过,截至目前是否真正安排通话仍未明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新任美国驻华大使大卫·珀杜的首次会面中,呼吁美方“与中国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使双边关系“回到正确轨道”。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北京方面希望通过对话避免进一步扩大冲突的姿态。双方此前达成的五一二瑞士贸易协议包括为期九十天的多数关税暂停及对部分贸易反制措施的取消,然而协议执行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协议条款。
中国未按照美国预期显著放宽对稀土出口的限制,而美国则加快限制中国高科技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步伐,并对部分中国学生签证实施撤销措施。种种情况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感,使贸易谈判陷入胶着。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目前贸易谈判“有些停滞”,两国领导人需亲自介入解决争端。专家认为,双方不仅需要政治层面的直接沟通,也须在经济、技术及法律多个领域逐步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推动贸易关系改善。经济学家王磊分析指出,北京方面通过此次外交接触,试图为即将到来的习特通话建立信任基础,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误判和尴尬局面。全球市场普遍关注两国领导人的互动,期待此次沟通能够缓解市场紧张情绪,并为日后谈判创造积极环境。
长期来看,中美贸易关系的复杂性源于两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全球战略布局的根本差异。美国注重维护自身技术领先优势,防范关键产业被外来力量控制,而中国致力于实现技术自主与产业升级。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流动、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利益冲突突出,需要通过多边机构和双边协商不断寻求平衡点。此外,贸易摩擦不仅影响两国经济,也波及全球供应链和国际市场稳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化,中美关系的稳定性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至关重要。因此,各方都期待通过对话和合作,减少贸易壁垒,重建互信机制。
当前形势下,尽管中美谈判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潜在合作空间。双方可在环保、公共卫生及反恐等非贸易领域加强交流,提升整体合作氛围,为解决贸易争端创造良好条件。与此同时,双方还需处理好国内政治压力和国际舆论影响,协调各方利益诉求,以实现长期共赢的目标。特朗普“极其难以与习近平达成协议”的论述揭示了现实谈判困境,但也促使各方思考应对策略。未来,只有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推动务实合作,才能推动中美关系向健康稳定方向发展。综上所述,中美贸易谈判虽陷入低潮,但并非无解。
通过领导人直接沟通、调整策略以及扩大合作领域,两国有望缓解紧张,开启新一轮建设性对话,为全球经济注入活力。全球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密切关注后续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共同推动中美关系迈向平衡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