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建筑与文化空间设计中,创新与地域文化的结合日益成为重要主题。位于中国著名紫砂壶产地宜兴的陶页书屋,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由本土建筑事务所悟空设计实验室(Wutopia Lab)操刀设计,这座独特的书店以紫砂壶的内壶形态为设计核心,塑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感、高度沉浸式的阅读及文化体验空间。该项目不仅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更是科技与工艺完美结合的成果。 宜兴作为紫砂壶的发源地和世界陶器艺术的重要基地,其紫砂壶制作工艺被誉为中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页书屋项目灵感来源于紫砂壶雕塑和烧制的精细过程,设计师以空间流动与色彩层次呼应陶壶制作环节,将建筑巧妙地转化为“壶内场景”的具象表现。
进入书店,访客仿佛穿越到了一个独特的壶中世界,由赭土色主调的入口空间开始,到第一层的红色调咖啡区,再到二层水色系画廊,每一层都对应陶艺创作中的“土、火、水”三大元素。这样的色彩分区不仅营造了强烈的体验感,也体现了设计对自然元素与传统工艺尊重的深度理解。 走进陶页书屋,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两道圆润曲线的紫色墙体环抱包围的入口空间,象征着紫砂泥的温润质感。沿着弧形空间进入,货架与墙面采取了柔和曲线与几何角度的结合,仿佛陶壶内壁的起伏,同时提供了流畅的视觉动线。空间设计以光滑的白色内墙与深浅不一的木质货架相辅相成,有效地烘托出阅读环境的静谧和温馨。 设计亮点之一是贯穿整个建筑的壶嘴状天窗,这一标志性结构承担着采光功能的同时,寓意宜兴紫砂壶的精神象征——壶中世界的通透与隐秘。
天窗采用细长的嵌入式灯带增强轮廓感,自然光线透过壶嘴射入内里,形成特别的光影变化,让访客仿佛置身于壶内空间,徜徉于陶艺与书香之间。 书店不仅仅是单纯的销售空间,更设有多功能的文化体验环节。一层设有与土壤色调呼应的阅读区,为顾客提供极致舒适的选书环境。二层咖啡厅与礼品区位于红色调的环形空间内,利用穿孔金属幕墙模拟火焰效果,外部阶梯与内部楼梯连接两层,使空间动线自由且富有趣味。咖啡厅铺设有火焰纹理的露台地面,可俯瞰附近的UCCA宜兴壶艺美术馆,形成美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顶层则是以水元素为设计灵感的画廊和休闲区。
这里的地面抛光如镜,天花板设计灵感来源于波纹和反射,通过内凹切割和反光材质的运用,营造出动态水波的视觉效果,给予空间一种流动感。作为文化交流的核心区域,一方面陈列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也作为访客交流和休憩之所,提升了整座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多样性。 立面设计同样注重材质的质感与环境融合。书店底层采用粗犷的混凝土墙体现陶艺粗犷厚实的质感,构筑稳定的视觉基础。上层则覆盖以棕色金属穿孔层板,不仅保护内部私密性,也打造出光影变幻的外观效果,令整栋建筑既现代又富有动态美。 陶页书屋是宜兴前紫砂陶厂改造项目中的关键建筑,与著名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UCCA宜兴壶艺美术馆形成文化区的两大支柱。
此区域的重塑旨在打造集文化展示、艺术交流与商业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复合空间,推动本地盛行的紫砂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良性互动。 设计师余廷表示,陶页书屋体现了“壶乃含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意境。他们以制作紫砂壶的思维构建书店空间,虽不直接表现为具象的茶壶形态,却将壶的精神与寓意融入室内设计之中,打造具有深厚文化意蕴和独特沉浸感的场所。 这一设计理念不仅分享了中国茶文化中“茶壶为宇宙”的哲学,更通过建筑语言诠释陶艺中的自然元素与制造工艺,呈现了文化与商业空间融合创新的典范。其内部层次和空间体验的丰富多样,不仅大幅提升了访客的逗留时间与满意度,也助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陶页书屋的成功也反映出近年来中国文化空间设计的一个趋势:深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非遗文化转化为现代公共空间的独特卖点。
通过体验式设计使访客更能感受文化的细腻与厚重,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与产业价值。 除了外部环境与文化资源的优势,悟空设计实验室通过对材料的细腻选择和空间结构的巧妙布置,保证了建筑的功能性与美学性并重。尤其在光线控制和色彩应用方面的考究,使得空间不仅视觉宁静且情感丰沛,满足不同用户在阅读、社交、休闲上的多样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陶页书屋在环保和可持续设计方面也做出响应。采用本地材料和环保工艺,且设计中大量自然采光减少能耗,体现了当代建筑对生态责任的重视。作为宜兴文化再造的代表性作品,它无疑树立了城市文化与创新设计的标杆。
总结来看,陶页书屋集建筑艺术、地域文化与创新思维于一体。它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与文化体验,还成为展示宜兴紫砂文化的窗口,促进了文化旅游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城市文化空间的设计实践中,陶页书屋无疑提供了重要的灵感范本,彰显了设计如何突破传统,赋予空间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