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印度首位Linux用户的传奇经历:Vishal Misra的探索之路

稳定币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How I Became the First Linux User in India

探索印度首位Linux用户Vishal Misra如何在1992年突破网络限制,克服下载困难,将Linux引入印度,推动本土开源技术发展,塑造印度计算机技术历史的重要篇章。

1992年,印度的信息技术环境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网络连接极为有限,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速度仅为9600波特,而能够直接接入互联网的地点更是屈指可数,仅有ERNET在孟买、IIT孟买以及班加罗尔的IISc具备这样的条件。正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一位普通的研究助理Vishal Misra在IIT孟买电子工程系的一个实验室里,开启了印度Linux使用的历史篇章。在他的探索与坚持中,Linux这款开源操作系统首次真正走进印度,推动了本土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浪潮。 当时,Vishal刚刚完成在IIT孟买的本科教育,正在UB Desai教授领导的信号处理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他与朋友们承担起为电子工程系搭建计算机网络的任务,但由于校园缺少直接上网通道,下载Linux所需的启动盘和根盘成为了巨大的挑战。

Linux尚处于起步阶段,甚至部分基本组件如网络协议栈都在持续开发中,彼时用户主要通过Usenet新闻组了解Linux的最新动态。正是通过阅读这些新sgroup,Vishal首次被Linus Torvalds和Andy Tanenbaum围绕Linux内核架构的辩论所吸引,他萌发了尝试Linux的强烈愿望。为获得Linux安装盘,他必须绕开校园网络限制,开始一段充满创意和冒险的“数字侦察”。一次意外让校园内负责ERNET网络的同事留下了一个远程可挂载的Sun工作站硬盘,Vishal利用这一权限,通过远程登录和挂载,秘密下载Linux磁盘映像。下载速度极慢,仅有约1KB/s,每晚花费数小时才能完成单个磁盘的传输。尽管手段隐秘且过程漫长,他坚持不懈地持续数月,终于得以在386 PC上安装运行Linux系统。

在那个没有完善图形界面和网络协议的年代,他的计算机渐渐具备了Unix的全部功能和工具,包括shell、emacs、LaTeX及X-windows等。 这一次安装不仅是技术尝试,更激发了他和身边朋友对开源的热情。Hitesh Shah和Anoop Kulkarni成为他的第一批本地Linux传播者,他们共同见证了TCP/IP协议逐步内置Linux内核的过程。可是,起初IIT孟买其他部门对Linux并不感兴趣,主流依赖商业授权的操作系统,并未意识到开源的潜力。唯一看重Linux并给予支持的是UB Desai教授,他作为日后IIT Hyderabad的创始院长,认准了Linux的价值,推动Vishal取得了正式的互联网访问权限,结束了此前“数字盗窃”的状态。 有了合法权限后,Vishal更深入地参与Linux社区,甚至主动向Linus Torvalds提交bug报告,收到了回应,体会到开发者社区背后的人文关怀与协作精神。

团队在电子工程系内将Linux安装于33MHz的奔腾CPU计算机上,配备8到16MB的内存。他们将这些Linux机器以印度传统音乐的“拉格”命名,如“Yaman”、“Kalyan”和“Basant”,而原先用于新sgroup阅读的SunOS机器被叫作“Sarang”。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对印度文化的认同,也为校园带来了别样的技术风采。 在那个年代,Linux的安装过程复杂且耗时,数十张容量仅为1.2MB的五寸半软盘成为安装和更新的“载体”,包括操作系统本身、网络相关软件、X-windows以及文本编辑器Emacs。UB Desai教授曾表示,遗憾未能保存当时的软盘,否则这无疑是珍贵的计算机历史文物。随着电子工程系的普及,Linux开始影响更广泛的IIT孟买校园,逐步取代传统商业系统,成为学生和研究人员的首选平台。

Vishal Misra坚定地相信,鉴于同时期印度仅有IIT孟买和ERNET拥有互联网接入,而ERNET并未使用Linux,他们的项目无疑是印度使用Linux的开端。在那个技术封闭与资源匮乏的时代,一些因好奇心驱使的探索,一些对网络的创造性利用,加上一位导师的支持,最终催生了印度开源技术的里程碑。 Vishal本人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的杰出教授,涉足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他的故事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印度乃至全球的技术爱好者。 这段历史不仅回顾了Linux如何在印度扎根,更体现了技术创新离不开勇气、合作与坚持的精神。如今,随着开源理念深入人心,Linux在印度IT产业、教育乃至企业级应用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一切的起点正是Vishal Misra和他的团队当年在网络边缘的那番执着尝试。这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提醒我们,每一个科技革命背后,都有着无数普通人的不懈努力和独特故事。

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自动交易 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卖您的加密货币 Privatejetfinder.com

下一步
OpenAI Places Second Behind Human Coder at AtCoder Progmming Event
2025年10月26号 19点46分15秒 OpenAI AI编程挑战赛惊艳表现:AtCoder竞赛中力压群雄仅次于人类顶尖高手

在日本AtCoder编程大赛中,OpenAI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以出色表现夺得第二名,紧随人类顶尖程序员Psyho之后,彰显了AI在复杂算法和逻辑推理领域的巨大潜力。此次竞赛不仅见证了人类与AI在智力竞赛中的激烈角逐,也昭示着未来人工智能在编码领域不断逼近甚至超越人类的趋势。

Agents Built from Alloys
2025年10月26号 19点47分05秒 融合多模型优势 打造卓越智能代理——揭秘合金智能体的革命性突破

本文深入探讨了合金智能体(Agents Built from Alloys)的创新理念及其在自主渗透测试中的应用,解析了多种大型语言模型协作带来的性能提升,剖析了该技术的优势与适用场景,助力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理解如何通过模型合金实现复杂任务的高效解决。

Heart from organ donor restarted outside the body – offers new source of organs
2025年10月26号 19点48分12秒 器官捐献心脏体外复苏技术:开创器官移植新纪元

心脏体外复苏技术的突破为器官移植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有望解决器官短缺难题并优化移植伦理,推动心脏移植迈入新时代。本文深入探讨了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前景及其对未来医学发展的影响。

Woody Allen to publish his first novel
2025年10月26号 19点49分04秒 伍迪·艾伦首度挑战小说创作,作品《What’s With Baum?》引发文学界关注

伍迪·艾伦,作为著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正式踏入小说创作领域,将于2025年9月推出他的首部长篇小说《What’s With Baum?》。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位中年犹太记者兼小说家的复杂内心世界,展现其对于人生焦虑和婚姻困境的深刻剖析。

Show HN: Conductor, a Mac app that lets you run a bunch of Claude Codes at once
2025年10月26号 19点49分49秒 Conductor:Mac平台上革新的多代理AI代码助手

深入探讨Conductor这款创新Mac应用,它通过多实例Claude Code协同运行,极大提升软件开发效率与团队协作体验,帮助开发者实现高效的代码管理与智能化编程流程。

Amazon's AWS cloud computing unit cuts jobs
2025年10月26号 19点50分40秒 亚马逊AWS裁员风波:云计算巨头的调整与未来布局

随着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发展,亚马逊AWS近日宣布裁员,引发业内广泛关注。本文深入解析亚马逊AWS此次裁员的背景、原因及其对行业的影响,探讨云计算领域的未来趋势与企业应对策略。

Show HN: Stibbly – Amazon Product Change Tracking
2025年10月26号 19点51分24秒 Stibbly:开启亚马逊产品变更追踪的新时代

深入探讨Stibbly如何帮助亚马逊卖家、代理机构及竞争情报团队高效监控产品变化,实现竞争优势最大化。揭秘自动化追踪产品信息更新、图像变化及规格调整的创新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