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可口可乐欧洲太平洋合伙公司(Coca-Cola Europacific Partners,简称CCEP)宣布,计划于2025年秋季关闭其位于德国Bad Neuenahr工厂的一条非可退还PET塑料瓶生产线。公司表示,此项决定是基于对非回收塑料瓶需求出现轻微下降的市场趋势,同时也呼应其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此次关闭将影响工厂内21个岗位,主要集中于生产线员工。公司已与员工积极对话,承诺裁员将“完全基于自愿”,并希望通过友好协商实现人员调整。尽管这一变动带来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调整,但CCEP重申,Bad Neuenahr工厂依旧是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其余四条生产线仍将正常运转,这些生产线涵盖了可退还的PET瓶和玻璃瓶包装。该工厂主要生产包括可口可乐零度、芬达橙味和雪碧等多个畅销饮品。
关闭非可退还PET线的决定,反映了消费市场逐渐转向更加环保与循环利用的包装形式。近年来,全球消费者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对于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限制和反对声音不断增强,推动企业调整产品包装策略,向可回收、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转型。CCEP的这一举措恰好响应了这一趋势。除了关闭非回收PET生产线,CCEP也在积极投资于德国的其他制造基地,以推动技术升级和绿色生产。2025年初,CCEP曾宣布计划在德国投入约1.5亿欧元(约合1.56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将投向其在德国哈尔(Halle)的工厂。这笔资金将用于新建易拉罐灌装生产线,以满足市场对罐装饮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此外,CCEP还计划在吕讷堡(Lüneburg)和多尔斯滕(Dorsten)工厂进行升级改造。吕讷堡工厂将完成去年安装的可重复使用玻璃瓶生产线的建设,并新建瓶子分拣设施。多尔斯滕工厂将安装一条用于食品服务行业分配机浓缩液生产的新生产线,此项生产线将从科隆工厂迁移而来,后者今年晚些时候将正式关闭,届时将影响近一半员工的工作岗位。CCEP的这些投资行动,体现了其重视循环经济理念及环境责任的企业价值观。投资于可重复使用玻璃瓶生产线展示了企业绿色转型决心,也符合德国乃至欧洲范围内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消费者期望。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关闭的非可退还PET线技术较为老旧,且近来仅采用两班制生产,说明其产能和市场竞争力已显著弱化。
与此同时,重点发展罐装饮品和回收利用包装生产线,顺应了行业发展潮流。非可退还PET包装由于难以实现有效回收再利用,一直面对环保压力。从企业角度看,优化生产结构既有助降低废弃物排放,也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材料及能源成本。CCEP采用“裁员完全自愿”的方针,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福利的尊重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受关闭工厂及生产线影响的员工仍面临转岗或离职挑战,企业也在积极跟进后续安排。据悉,Bad Neuenahr工厂现有员工中,非可退还PET线的任务仅占一部分,其他可退还PET及玻璃瓶生产线依然维持运营,使工厂整体生产能力和产品多样性获得保障。
此举显示出企业稳步推进结构优化,同时保障核心业务稳定发展的意图。纵观全球饮料行业,环保和包装革新成为重要趋势。众多国际大企业纷纷调整包装策略,采用更多可回收材料、轻量化设计以及推广循环包装系统。这种趋势不仅有助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符合消费者日益关注的环保价值观。CCEP紧跟这一大潮流,通过关闭部分老旧产线、增加环保包装线投入,不断强化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消费者对于塑料包装饮品的需求有一定波动,尤其是对于非可退还塑料瓶产品需求有所减少。
与此同时,罐装饮品和回收型包装日益受到青睐,这促进企业积极调整生产工艺和产线布局,以顺应市场变化和消费倾向。德国作为欧洲重要的经济体和环保法规较为严苛的市场,对企业自身包装和生产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CCEP作为饮料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导向,采取行动减少塑料污染,推动循环利用,符合德国政府推进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除了环境效益外,这些策略还促进了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投资新的罐装线和玻璃瓶生产线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带来更好的产品品质。此外,分布于不同工厂的新设施分布和产能调整,使企业能够更灵活应对区域市场需求变化,增强整体竞争力。
此次关闭非可退还PET线,也可视作企业战略调整中的阶段性选择,在保证整体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顺应全球环保潮流及消费者需求变迁。展望未来,CCEP或将继续加强对绿色包装和可持续生产技术的投入,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环保创新,不断优化供应链和生产流程。环保经济不仅是社会责任的表现,更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综合来看,可口可乐欧洲太平洋合伙公司关闭德国Bad Neuenahr工厂非可退还PET生产线,是企业适应市场变革和环保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其他工厂增加投资,增强绿色包装能力,企业展示了对环境保护的承诺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政策趋严,饮料行业的生产与包装模式将继续演变。
CCEP此次调整,反映出行业趋势,也为同行业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示范。未来,围绕绿色循环经济,更多创新和改进将不断涌现,推动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