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投资热潮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渠道寻求财富增值的机会。然而,伴随着投资需求的增长,犯罪分子利用虚假新闻网站实施大规模投资诈骗,成为网络金融安全的重要威胁。由网络安全公司CTM360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超过1.7万个所谓的“诱饵新闻网站”在全球范围内助长着投资欺诈活动,令人警钟长鸣。 这些假新闻网站通常伪装成知名媒体,比如CNN、BBC、CNBC,甚至使用本地权威新闻的品牌标志。通过发布经过精心设计的虚假报道,尤其涉及公众人物、中央银行以及知名金融品牌,制造所谓的“被支持的新型赚钱方法”,以快速赢得读者信任。这些新闻内容与投资骗局平台紧密关联,诱导用户访问专业外观的欺诈网站,例如Trap10、Solara Vynex和Eclipse Earn等。
诈骗分子利用谷歌、Meta平台及各类博客网络的赞助广告推送流量,发挥点击诱饵标题的最大效用。广告常见的伪装语句例如“你绝对想不到这位著名人物刚刚透露了什么”,配合官方照片和国家旗帜,营造高度可信的氛围,引导用户点击进入虚假报道页面,最终跳转至骗局平台。 这些诈骗通常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广告和虚假新闻文章共同构成猎取受害者的入口。第二阶段,一旦受害者主动接触,便有所谓的“投资顾问”主动联系,强调身份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期间,受害者被要求提供个人身份证明文件,缴纳加密货币开户资金,并被迫参与不断的“账户验证”,以延缓提款时间,制造资金无法快速提现的假象。
这种多层次的骗局设计使诈骗者得以逐步取得受害者信任,延长骗局进程,实现最大化的收益提取。 CTM360的Webhunt平台追踪到的假新闻网站多集中在价格低廉的顶级域名,如.xyz、.click和.shop等,有些则通过入侵真实网站,在其子目录内植入骗局内容,使得监管机构的关闭操作更为复杂。每个网站根据不同地域进行本地化内容定制,使用本地语言、熟悉的媒体标志、地区知名人物和金融机构名义,极大提升了欺诈的隐蔽性和信服力。 多数用户在寻找线上投资、被动收入机会时,被这些假新闻内容吸引。诈骗内容精准匹配高意图搜索关键词,例如“自动加密货币交易”、“名人代言投资”等,借助用户本身的意愿和需求,大大降低了受害者的戒备心。 进入骗局网站后,受害者需填写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注册信息,不久便有“投资代理”以电话形式联络,言辞专业且极具说服力。
代理鼓励受害者先缴纳一笔小额资金,通常约240美元作为账户激活费用。随后,骗子网站的虚假账户面板会展示模拟盈利的数据,诱导用户继续追加投资,越陷越深。 这些骗局不仅侵蚀受害者财产,更通过收集个人敏感信息,为后续的网络钓鱼、身份盗窃与其他相关诈骗提供便利。Baiting News Sites由此成为综合性威胁,不仅是投资欺诈,还涉及品牌冒用、数据盗用等多重犯罪形态。这种模式与近年来兴起的“熏猪式诈骗”、假冒KYC(身份验证)平台以及关联性的联盟营销诈骗等恶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网络金融诈骗生态的日益复杂多变。 CTM360根据麻省理工学院MITRE攻击框架,开发出“诈骗导航仪”工具,详细描绘这一诈骗链条的各个环节,从资源布置、广告投放,到受害者沟通、数据盗取和最终变现。
BNS作为诈骗传播的关键入口,有效推动整个网络欺诈体系的运营。 作为应对措施,CTM360持续监控相关攻击活动,配合政府和企业进行网站关闭、威胁情报共享及风险防御,力图遏制这一全球性风险。其统一的外部安全平台涵盖攻击面管理、数字风险防护、品牌维护及反网络钓鱼等多模块,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保障客户免受此类诈骗影响。 投资者应提升网络安全意识,不盲目相信网络广告和未经证实的投资资讯,切勿轻易向陌生平台提供个人信息或资金。在遇到高回报诱惑时,务必进行多方核实,并优先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或经过严格监管的平台操作。加强密码保护,避免通过不明链接注册账户,必要时寻求专业网络安全机构协助也是有效途径。
未来,针对Baiting News Sites及相关投资诈骗,法律监管、互联网平台和用户教育三方面需共同发力。只有实现动态监测、快速响应和广泛宣传,才能有效遏制诈骗网的蔓延,营造更加安全可信的投资环境。 综上所述,诱饵新闻网站作为网络投资诈骗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全球范围内复杂多变的欺诈新战场。通过深入理解其运作机制与应对策略,网络用户能够更好地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推动构建健康安全的数字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