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财政大臣瑞秋·里夫斯因提出一系列旨在限制公众对金融圈丑闻赔偿请求的新规而引发广泛争议。知名理财专家马丁·刘易斯公开指责她为城市金融竞争利益“牺牲”了普通消费者的权益,此举被认为大幅削弱了消费者追索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金融监管和公众保护机制的深刻反思。金融监管的本质在于平衡市场活力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然而当前的政策变革恰恰引发了这种平衡的担忧。财务大臣推行的改革核心在于缩减金融申诉专员服务(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简称FOS)的独立裁决权,要求其在判定金融规则存有模糊之处时必须与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进行正式协商。此外,监管局将拥有更大权限,以更快推动大规模丑闻赔偿计划的启动。此举旨在避免因大规模赔偿而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以及潜在的市场震荡,尤其是过去发生的汽车金融误导销售丑闻对银行造成了近440亿英镑的潜在赔偿压力。
然而,改革措施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关于赔偿利息的调整。根据现行规则,受害消费者不仅能够拿回本金,还能获得自产品错误销售日起按8%的利率计算的利息。新政策则将利息支付降低为仅支付英国央行基础利率加一百分点,即未来部分赔偿利率可能低至1.1%,这一大幅减少引发了消费者权益倡导者强烈不满。马丁·刘易斯表示,此举令消费者的赔偿权益“被牺牲在所谓的竞争力祭坛”,且所有消费者团体都反对这项重大变革,而金融企业则一致支持,显示出了利益导向的明显倾向。回顾起因,汽车金融误导销售丑闻主要因银行向汽车经销商支付未公开佣金,导致消费者接受高利率贷款,却未获得知情权。去年英国上诉法院判定此类佣金安排违法,为受害者索赔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部分银行不满裁决结果,已将案件上诉至最高法院,结果尚未公布。这也让监管部门加速考虑如何修订申诉和赔偿机制以规避类似巨大负债风险。新规还将赋予金融行为监管局暂停申诉专员及企业自行调查的权力,直至监管局决定如何处理涉及大规模丑闻的案件。这种集中监管权力的做法引发了外界对监管独立性及消费者利益保护的担忧。专家指出,虽然金融市场竞争力提升有其合理性,但过度限制消费者求偿渠道和降低赔偿利率,会损害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最终可能削弱整体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某些观点认为,妥善设计的消费者保护机制和严格监管并非金融负担,而是维护市场长期稳定的关键。
英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监管政策不仅影响本国市场,也为全球金融监管趋势提供示范。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和金融产品日益复杂,消费者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保障其权益尤为重要。里夫斯此次改革行动被视为政府在金融创新和消费者保护之间寻求新平衡的尝试,但如何在维护金融业竞争力的同时,不让消费者权益成为牺牲品,仍是未来改革的核心议题。综上所述,瑞秋·里夫斯提出的金融监管新措施,体现了官方在应对过往丑闻赔偿巨大压力的现实考量,却也引发了对消费者保护力度缩减的强烈反对。如何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促进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英国金融监管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随着相关政策的继续推进,社会各界期待监管机构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让金融体系既富有活力,又负责任且透明,以更好地守护每一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