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乔亚是一位集音乐家、作家、艺术评论家以及文化观察者于一身的多面手,他在接受《共和国书信》专访时,坦诚地回应了18个有关人生、创作、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深刻问题,从而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态度与创作哲学。 当被问及如何在社交场合介绍自己的职业时,乔亚分享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策略:他宁愿不谈自身职业,反而乐于倾听他人的故事。他认为聆听远比自我表达更重要,这种心态不仅有助于深化人与人间的理解,也体现了他尊重个体多样性的价值观。他举例说,曾与邻居共度晚宴,整个晚上没有提及自己的职业,却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百态的丰富。 乔亚坦言,他的人生经历极其多样且难以用线性逻辑解释。他曾在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积累了严密的分析能力,随后又自学成为一名爵士音乐家和作家。
他将自己比作一名即兴演奏的爵士乐手,坚信生活的轨迹往往在事后才显现出意义。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人生只能从后向前理解,却必须向前生活”。 谈及爵士乐对其工作的影响,乔亚认为爵士不仅是音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爵士乐教会他“随波逐流,甚至改变流向”的能力,让人生变得更加大胆和有趣。他引用知名萨克斯手斯坦·盖茨的一句名言“我只是个老爵士乐手”,揭示了他保持真实与创新的创作态度。 乔亚自认是一名终身学习者,他每天坚持读书数小时,强调自学的重要性。
他自我嘲讽虽拥有斯坦福和牛津学位,却更视自己为自学成才的典范。音乐学习没有师承门道,他靠直觉和实践成长,从演奏、作曲到教学,无一不体现他的自我驱动精神。他坚信无惧权威和门槛的勇气,是成就非凡人生的关键。 他抵触把人简化成“品牌”的观念,认为人应当像艺术家一样不断蜕变,而非被固化为某种标签。乔亚钟爱迈尔斯·戴维斯和毕加索这类艺术家,正是因为他们拒绝重复自己,不断追求新体验,创造出不断进化的艺术生命。他鼓励他人也在生活中勇于突破舒适区,视痛苦为成长的催化剂。
谈及写作,乔亚回忆自己从孩童时代就对故事充满热爱,曾参与学校报刊编辑并受到导师长期指导。虽然经历多重职业,他始终保持写作为主的创作核心,且认为生活阅历是优秀写作的根本。不经历丰富人生,很难写出令人信服的故事,写作需要时间沉淀和真诚体悟。 在传媒环境中,乔亚坦言自己与传统媒体多有摩擦。尽管凭借爵士音乐专栏崭露头角,他却遭遇编辑对写作主题的严格限制,往往被迫“套牢”成为单一领域专家。最终他选择摆脱束缚,投身Substack自主写作平台,享受自由表达的权利,并发现自己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读者响应和支持。
他批判传统媒体将创作者品牌化的趋势,认为那种刻板化的市场运作扼杀了才华和个性的发展。乔亚向读者强调,在Substack等新兴平台上,作家能够保有真正的知识产权和商业自由,这种模式为文化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 针对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态度,乔亚表现出谨慎且批判的立场。曾经信任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他,直面数字化带来的种种弊端,如隐私侵犯、监控泛滥和技术滥用,尤其担忧AI被强行推广,破坏了人与科技的本质关系。 他结合海德格尔及威廉·布莱克的哲学视角,警示当人和自然被视为纯粹资源时,将引发文明的失衡。乔亚指出,现代互联网巨头以用户作为产品而非消费者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扭曲了市场激励,造成了对个体自由的侵害。
他主张通过立法和诉讼改变游戏规则,而非完全否定资本主义。 关于文化创意中产阶级的未来,乔亚保持谨慎乐观。他认为Substack之类的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自主发展空间,强化了艺术家对作品和观众的掌控权。但他也提醒,创意行业的道路依旧漫长且艰辛,成功更多还是要依靠内在热情和长期积累,而非短期暴富的幻想。 谈到“天才”和“天赋”,乔亚承认其确实存在,但并非易于量化或普遍认同的概念。他将天才视为无价的存在,强调年轻创作者应寻找机会亲近大师,以此激发自我潜能。
最后,乔亚自我定位为价值观驱动的灵活实践者,而非受限于任何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他强调,自己并不反对科技、商业或进步,而是期望这些力量最终服务于人的整体繁荣和内心价值。他自豪地宣称,自己坚守着诸如爱、宽恕、慈善、希望与同情等永恒价值,这些传统智慧才是抵御现代物质主义冲击的坚实基石。 从他的分享可以看出,泰德·乔亚的人生和创作无疑是一场自由且富有哲思的旅程。他通过多元经历和自我反思,不断整合艺术、哲学、商业与文化,建立起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生态。自由写作的平台让他打破传统束缚,拥抱更宽广的话题领域,并与读者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
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渴望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初心与独立思考的人们,在纷繁变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