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我们生活的今天,“Sloppers”这一词汇悄然诞生并迅速流行,彰显了现代社会对人工智能依赖的一个新层面。这个由TikTok用户@intrnetbf的朋友Monica首创的词汇,意指那些几乎将所有事务都交给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来处理的人。它的出现,既反映了技术红利的普及,也揭示了人类认知和思考方式被机器语言生成技术深刻影响的现实。人工智能,尤其是如ChatGPT这类的生成式语言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以巨量文本数据为训练基础,具备强大模式识别与语言生成能力的机器。从天文学数据的分析到生物医学复杂系统的研究,这类技术拥有极大的潜力,或许将带来突破性的科学进展。然而,在自身能够生成连贯且符合上下文的语言这点上,它们却并非真正具备人类意义上的“思考”能力。
人类语言长期以来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生成是大脑复杂认知活动的外在表现。面对AI的语言输出,公众必须意识到语言与思维在这里已被割裂,机器仅仅是统计学和概率论的产物,而非带有自主意识的智能体。Sloppers群体现象正是在这种误解与依赖中滋生,越发普及。无论是在日常饮食选择、对话交流甚至决策过程中,人们逐渐倾向于“询问”AI以获得答案,甚至不经思考地接受这些结果。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个人的独立判断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对知识获取和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式。权威人士和富豪中,Slopper现象也颇为明显。
例如曾经的创业领袖、投资人等部分人士透过AI寻求存在感甚至陷入了“LLM错认症”,对虚构内容信以为真,导致奇异的行为表现。这背后,既有对新技术的盲目崇拜,也有心理层面的脆弱性暴露。人工智能能够产出符合逻辑且润色完善的语言,但它并不具备情感、意识和价值判断,因此任何过分依赖它的行为,都有可能陷入认知的误区。值得关注的是,Sloppers现象不仅仅带来个人智力和判断的弱化,更引发了深层的文化与哲学思考。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其运作机制是自指的和循环的,文本之间互相参照而非直接描述现实。这一点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无文本之外”观点不谋而合。
人工智能文本生成正是对这一理论的某种具象体现——语言生成不再依附于认知主体,而是一个符号系统内部的自足循环。传统认知心理学和技术乐观主义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应予以更新,认识到语言与思考的断裂以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当代学者如Leif Weatherby主张,面对这种发展,我们应当重振“修辞艺术”,即结合文化研究与控制论思想,重新构建人类与技术的交互框架,避免被无意识的语言模式迷惑。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观点认为,否认大型语言模型具备某种“理解”或“人格”属性是一种误导,甚至是信息操纵。程序员及作家John David Pressman的观察显示,AI模型能够在人类输入的大背景下调整应答,以满足受众的期待和情感需求,进而形成亲切感。用户在与AI交互中被这种拟人化的互动所吸引,从而深陷其中。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语言生成虽然只是复杂的统计过程,但其强大的拟态能力能够“欺骗”人类,激发复杂的情感反应和依赖行为。这也是Sloppers群体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Sloppers现象或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推动人们重新审视人类思考与机器生成语言的界限。教育领域需要适时介入,加强对人工智能运作原理的普及,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技术研发者则应当承担道德责任,设计更透明、具有风险预警功能的系统,避免过度依赖和误用。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关注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信任问题,制定合理规范和政策,为人机共生时代造就健康生态。
总之,从“Sloppers”这一新词及现象出发,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复杂性和挑战。它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深刻影响人类认知和社会文化的催化剂。理解其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面对未来,构建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关系,让技术真正成为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助力,而非认知和文化的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