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演变,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近日宣布了一项备受关注的资本监管新规提案,旨在放宽针对大型华尔街银行的资本要求,以期促进银行更灵活地经营和支持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这一举措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并在美联储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体现出金融监管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方利益的博弈。美联储提出的核心议题围绕着所谓的“增强补充杠杆率”(enhanced supplementary leverage ratio,简称eSLR)进行调整。这一资本规则最初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建立,旨在确保美国最大银行能够保持充足的优质资本储备,从而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此规则要求银行保有一定比例的核心资本,以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然而,随着近年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安全性极高的美国国债和现金储备显著增加,传统的资本要求逐渐显现出对银行运营的过度限制。
一些华尔街高管及部分美联储官员认为,如此“统一对待”各种资产类型的做法忽视了国债等低风险资产的实际性质,使得银行在资本配置上束手束脚,限制了其在国债市场的中介作用。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公开声明中指出,过去十年银行表内资产的增加主要是相对安全且低风险的资产,这使得杠杆率规则越来越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限制因素。因此,基于实际经验,美联储认为有必要重新考虑最初的监管方式。此次规则调整方案获得了美联储理事会多数支持,以5比2的投票结果通过。拟议的放宽内容包括将银行必须持有的顶级资本比例,从当前的5%下调至3.5%至4.5%区间,银行子公司要求也从6%降至相同的较低水平。此举预计将减少大银行资本需求约1,400亿美元,其中银行子公司的资本要求下降部分将回归母行整体持有。
这种调整被视为对所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及其子公司现行资本框架的统一修正,旨在整体增强银行市场配置低风险资产的能力,尤其是在美国国债市场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支持这项调整的美联储官员强调,这将有助于缓解当前资本规则带来的不利后果,降低国债市场因流动性不足而失灵的风险,同时避免未来金融市场波动时美联储的过度干预。其中副主席米歇尔·鲍曼明确表态,认为适度调整监管措施是应对监管“意外后果”的必要之举,有助于在确保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前提下,激励银行提升市场流动性和自身韧性。尽管如此,这一提议遭到了美联储内部分别由阿德里安娜·库格勒和前监督副主席迈克尔·巴尔的强烈反对。反对者担忧,降低资本要求可能在正常市场环境下促进国债的中介业务,但并不能有效提升金融压力时的市场应对能力。巴尔指出,银行极有可能将释放的资本用于股东回报和追求高回报业务,而非实质增加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这种担忧反映出监管政策设计中的典型挑战:如何既促进市场效率,又维护系统安全。美联储现有的杠杆率规则遭受批评,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对所有资产统一保守计量,尤其是对美国国债的“等同对待”,使其与风险较高的高收益债券一样计入资本要求,进而限制了银行配置国债的积极性。此次提案试图通过降低资本频率,合理区分资产风险等级,彰显符合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标准(Basel Accord)的趋势,调整与国际银行业的监管协调。这不仅反映美国银行监管在全球监管框架下的适应,同时也体现出监管机构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及市场变化的响应。市场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该提案反映美联储在平衡稳定性和灵活性上的新思路,试图修正或优化金融体系的资本监管机制,尤其是在面对国内外金融环境波动及美债市场压力时。然而,批评之声提醒监管部门需要严格监控与评估实施效果,确保风险不可控累积。
分析人士指出,资本要求的调整虽然短期内可能释放银行资本,支持信贷及市场活动增长,但过度宽松则可能埋下未来金融风险隐患。市面上部分投资者及经济学家对该规范围绕如何影响银行风险偏好、国债市场价格及整体金融稳定表示关注,认为监管政策的变化需要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相协调,形成合力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此外,资本降低对银行利润率和回报率的潜在提升具备积极意义,或刺激银行寻求更多利润增长点,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金融创新。但与此同时,透明度提升和监管框架完善也尤为重要,以防范因资本弹性提升而造成的道德风险。综上所述,美联储此次提出的放宽大型银行资本要求的规则,既是对现行监管框架的必要调整,也是对未来金融市场复杂局势的应对策略。此举为银行释放出更多资本空间,支持国债市场流动性和信贷供应,或将对经济带来正面推动,但同时也要求监管者认真监督,防止风险累积,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安全。
未来60天的公众评议窗将是各界表达观点和建议的重要阶段,监管最终决策的走向将备受关注。华尔街、监管机构与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必将持续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