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劳动力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日,ActivTrak发布的《2025年下半年劳动力利用基准报告》揭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许多企业员工的工作产出远远未达到预期,导致巨额的生产力损失。报告通过分析超过三十万名员工的数据发现,企业普遍只实现了87%的预期生产力水平,这意味着每一千名员工中约有130人未能创造对应的价值,年均浪费工资高达1120万美元。如此巨大的“隐形成本”让企业特别是财务负责人意识到,如何充分利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是企业节约成本、提升效益的关键所在。财务主管(CFO)往往由于依赖财务报表上的结果,容易忽略背后的工作效率问题。薪资支出似乎没有异常,然而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效率低下可能早已吞噬了企业巨大的利润空间。
报告中特别指出,约58%的员工未能达到日常的生产力目标,特别是在后勤和后台支持等职能部门,这些岗位的贡献虽难以量化,但却是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支柱。对于CFO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数据能够精准定位资源的浪费点,避免盲目扩招或过度投资于自动化技术而未能取得预期的投资回报率。最新数据显示,企业规模与生产力损失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中型企业(251至1000员工)年均损失高达130万至170万美元;大型企业(超过1000员工)损失更是攀升到370万至390万美元。显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未充分利用的人力成本也呈现出倍增效应。这种规模化浪费不仅影响短期经营利润,更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创新和发展潜力。
跨行业的数据比较揭示了不同行业的员工生产力差异。计算机硬件行业的低效员工比例高达71%,堪称所有行业中挑战最大的领域。相较之下,航空航天行业的潜在工作能力浪费比例高达19%,年均损失约为100万美元。反观物流行业,员工达标率相对较高,未被利用的能力只有9%,表现出较好的员工激励和管理机制。劳动力未被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多方面交织。一方面,人才短缺使得企业财力有限,无法通过招聘更多优秀人才来填补岗位空缺;另一方面,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对部分岗位的替代效果有限,仍需依靠人力完成复杂且灵活的任务。
此外,员工缺乏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也容易导致低效工作状态。财务领导者除了关注成本控制之外,更需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状态。调查发现,员工动机不足是造成生产力低下的关键因素之一。疲惫、焦虑和缺乏归属感都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效能。相应地,企业应当通过完善的沟通机制、提供职业发展路径和丰富的培训资源,激发员工潜力,强化团队凝聚力,从而提升整体绩效。现代技术工具在提升劳动力利用率方面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
虽然自动化能大幅减少机械重复劳动,释放员工的创造力与思考力,但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则可能导致效率停滞。ActivTrak的劳动力利用数据提供了精准的工作状态洞察,帮助管理层识别瓶颈及时调整资源分配。例如,针对低效区域设定明确的改进指标,优化作业流程,同时避免盲目扩大人力成本支出。优化员工生产力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涵盖从招聘、培训、激励到绩效评估的全链条。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管理策略。技术支持应结合人性化管理,既要保障工作强度合理,也要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成就感。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潜力,减少产出空缺。从长远来看,充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潜力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高效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核心。尤其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和技术变革,企业更不能忽视这种“隐形成本”。财务主管应将员工利用率视为关键绩效指标之一,深入分析相关数据,为高层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最后,企业必须认清,劳动力利用率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持续改进的过程。
通过设立科学的绩效标准、构建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结合人性化的激励政策和创新的员工福利方案,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的飞跃。未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紧缩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优化员工利用率将成为企业稳健成长的关键驱动因素。CFO作为财务管理核心,应率先引领企业关注这一课题,挖掘潜在经济价值,逆势提升企业竞争力,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