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占据全球海洋面积的61%,覆盖地球43%的表面,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广阔空间。这个无主之地孕育了多样的海洋生物,从庞大的鲸鱼、海龟到丰富的深海鱼类,它们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长期以来,公海并未得到有效保护,反而因捕捞、采矿和未来可能的油气开采面临严重威胁。保护公海,避免一切资源开采,已成为关乎地球未来的重大议题。 公海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早期的捕鲸活动已经导致海洋大型哺乳动物数量骤减,20世纪中期,捕捞范围扩展至鱼类、鲨鱼和墨鱼。
这些活动不仅使海洋生物数量锐减,更严重干扰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如此,气候变化使得海洋营养和氧气大幅度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公海生物的生存能力。科学研究显示,公海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发挥着调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稳定气候的重要作用。海洋中的生物泵机制,是海洋生物通过垂直迁移,将表层捕获的碳带入深海,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果打破这套机制,全球气温或比工业化前上升3摄氏度甚至更多,对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 保护公海不仅是生态问题,更牵涉到全球公平和经济利益分配。
目前不到1%的公海面积处于保护状态。虽然2023年联合国通过了《公海高海区生物多样性协定》,为全球海洋保护立下框架,但这一协议需60个国家批准,而截至目前仅有不到一半国家完成批准手续,其实施仍面对诸多挑战,比如数据缺乏、利益分歧和多边治理的低效等。 时间不等人。随着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严重,世界无法再等待数十年才能采取有效行动。公海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恢复将异常困难,甚至不可能实现。保护公海,禁止所有形式的资源开采成为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举措。
公海不仅是海洋生物孕育的家园,更是调节全球气候和支持陆地生态系统稳定的根基。 海洋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海洋巨型动物如鲸鱼、海龟、金枪鱼和鲨鱼在公海中自由迁徙。然而,这些物种正因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面临灭绝风险。公海渔业规模巨大,上千艘渔船活跃于其中,大多数依靠政府补贴维持运作。捕捞方法往往破坏性极强,比如底拖网对海底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高挂钩渔具造成大量非目标物种误捕。此类渔业运营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海鸟、海龟和鲨鱼等保护物种的大量死亡。
对未来,深海采矿威胁更令人担忧。目前已有30多个采矿探测合同,部分国家和企业推动快速立法和商业开发。矿业公司声称,深海矿产资源对绿色科技转型不可或缺,但事实上,陆地资源依然丰富,且深海采矿带来的生态破坏不可估量。深海矿业干扰海底生态,释放有机碳,导致沉积物扩散和氧气减少,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影响气候系统。科学界普遍呼吁基于预防原则,暂停或禁止深海采矿活动,直至技术和环境管理条件充分成熟。 关闭公海渔业不仅能促进物种种群恢复,还能带来经济与社会公平。
公海渔获量占全球渔获不到6%,且其产品主要供应高收入国家。停止高海域捕捞,将使大多数捕鱼国转向管控更好、可持续的国家管辖水域,实现利益共享。此外,保护公海有助于恢复海洋巨型物种数量,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对海洋碳泵和养分泵的积极影响,间接减缓气候变暖。 国际社会保护公海的效果,类似于上世纪对南极洲的保护行动,需要政治决心和全球合作。实施公海全面禁采措施不影响国际航运、科学研究和非消耗性利用,反而能提供全球生态和气候稳定的长远利益。当前,虽然缺少具体实施路径和完整监管机制,但过去保护南极洲和其他全球公地的经验说明,只要国际社会形成共识,依然有机会为公海制定严格保护政策。
保护公海不仅关系海洋和生物多样性,更牵动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公海的碳捕获功能是地球生命维系的关键。通过阻止资源开采破坏,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我们不仅保护了数以亿计的海洋生物,也保护了全人类共同的未来。未来几十年,公海的命运将成为全球环境政策成败的标志,呼吁海内外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推动公海永久保护,守护这片蓝色疆域的生态安全,为地球构筑坚实的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