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也称为国际海域,占据了全球海洋面积的61%,涵盖了地球表面的43%。作为迄今为止最大的生态系统,公海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碳汇功能和复杂的洋流系统,在维系地球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数百年来,公海却一直遭受着人类各种形式的资源提取和生态破坏,威胁着其原生功能和未来的持续性。保护公海,禁止所有提取性活动,是维护地球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首先,公海的生态系统非常复杂且脆弱。这里栖息着无数珍稀生物,包括鲸类、海龟、鲨鱼和大量中深水域的鱼类,这些物种许多实现全球迁徙,构成了海洋食物链的重要节点。
公海的平均深度达到4100米,是地球上最大且最稳固的碳汇,承担着吸收和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任务。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在中深海层(约200至1000米)进行日夜垂直迁移,将有机碳和养分从水面输送到深海底部,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物泵,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生物泵,高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00ppm,地球气温也可能上升约3摄氏度。 然而,公海的生态功能正面临多重威胁。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鲸鱼捕猎、远洋捕捞、深海底拖网渔业等活动大幅减少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和资源储备。有研究显示,高达95%的太平洋皮革背海龟在25年间消失,其他如信天翁、鲨鱼和海龟等关键物种也面临灭绝风险。
此外,气候变化加剧了海洋缺氧和暖化趋势,使得需要大量氧气的物种生存空间缩小。深海捕捞活动向更深层扩展,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可逆性破坏。 在经济方面,公海捕捞虽然看似规模庞大,但实际产量和利润都受到资源稀疏和成本高昂的限制。捕捞活动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依赖大量政府补贴才能维持运转。同时,诸如流失性鱼聚装置(dFADs)等捕鱼手段造成了大量非目标物种的死亡,破坏了生态平衡。更为严峻的是,公海捕捞几乎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导致人类对这片海域的伤害持续扩大,难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深海资源开采,尤其是深海矿业,近年来成为争议焦点。尽管国际海底管理局已签发了多份勘探合同,但许多科学家和环保组织强烈反对在生态未摸清且缺乏有效监管体系的情况下进行商业性矿产开采。矿产资源的开采可能导致海底生境被破坏,大量沉积物悬浮影响水质,甚至引发生态连锁反应。更重要的是,开采过程中释放埋藏千年的有机碳,可能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与之相比,陆地矿产资源丰富且相对更易管理,更适合满足绿色技术需求。 全球保护公海的努力正在逐步展开。
2023年联合国通过了《公海保护条约》,旨在填补国际海洋治理的空白,推动公海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将世界海洋保护面积提升至2030年前的30%。然而,条约的生效尚需六十个国家批准,进程缓慢,执行面临诸多挑战。国家间对于责任划分和资源管理的分歧,加上多边治理的复杂性,使得行动步伐受限。 然而,时不我待。科学家们呼吁全球在保护公海方面采取更为激进且根本的措施,包括永久禁止公海上的所有资源开采活动。这不仅能帮助恢复受损的生物种群,维护生态系统功能,还能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关闭公海捕鱼区可使渔业资源重新集中于国家管辖海域,从而使更多国家和社区受益,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渔业管理。 此外,保护公海还具有社会和伦理层面的意义。捕捞产业中存在的强迫劳动和人权问题不容忽视。减少公海捕鱼活动可降低恶劣劳动条件的发生率,促进渔业的社会责任和透明度。禁止深海矿业也能避免利益冲突、防止监管机构功能混乱,推动国际合作和环境正义。 公海保护的成功经验在历史上已有先例。
20世纪50年代,全球共识促成了南极洲的保护,实现了对这片大陆的永久管控和生态保护。公海作为涵盖近半地球表面的共同财产,同样值得国际社会采取类似的合作和决断。保护公海的行动不会影响国际航运、科学研究或非消耗性利用,反而能产生全球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面向未来,保护公海应当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优先议题。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环保团体及公众需加强合作,推动加速《公海保护条约》的批准和执行,完善监管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与数据共享。更需借助科技创新和政策手段,深化对深海生态和碳循环的认识,为制定更具前瞻性和科学依据的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积极维护公海的生态完整,不仅是对海洋生命的尊重,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体现。通过永久禁止公海提取性活动,人类才有望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稳定气候系统,迈向更加绿色和公正的未来。保护公海,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抓住的历史机遇,也是对地球家园最深沉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