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政局风云变幻,尤其在中东与亚洲之间,权力博弈与战略联盟持续演变。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其外交政策的每一次调整不仅牵动着区域的稳定,更深刻影响全球格局。长期以来,中国坚定支持伊朗,这一战略选择既源于资源需求,也基于地缘政治的复杂考量。然而,近期以色列遭遇的惨烈恐怖袭击,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的教训,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关系的道德基础与战略合理性。中国为何应当果断放弃伊朗,转而与以色列结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国际政治,更关乎历史正义与人类的共同责任。历史的创伤在南京与以色列犹如回声一般震撼着世人。
1937年至1938年间,日本帝国军队在南京肆意杀戮平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无数妇女被强暴,家庭被摧毁,生命被残忍剥夺,这段历史成为中国民族心头永远的痛。如今,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南部的社区遭受了来自极端组织哈马斯的野蛮攻击,超过一千二百名男女老少惨死,多名女性遭受系统性、战略性的性暴力,同样展现出暴力的极端残忍。这两段历史不仅仅是时间地点的巧合,而是揭示了暴力如何成为消灭民族尊严与身份的工具。两者都体现了目标明确、无视人性的政治暴行,其共同点在于肆无忌惮地将女性身体作为战场,做为侮辱与恐吓的武器。这种震撼人心的残虐行径迫使国际社会重新审视战争暴力中的性暴力问题。
作为一个深谙历史悲痛与集体创伤的国家,中国理应深刻体认这份共同的苦难,并从中吸取深刻的道德教训。中国与伊朗之间表面坚固的战略合作,背后藏着对区域不稳定因素的容忍,尤其伊朗作为恐怖主义的主要资助者,其支持的哈马斯组织直接参与了对以色列平民的屠杀。此种态度不仅有悖于中国倡导的和平与人权原则,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相比之下,以色列作为一个受害且坚强复兴的国家,不仅在应对恐怖主义方面表现卓著,更在战时性暴力受害者的援助与司法追责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色列通过“迪娜计划”等项目,系统记录战争中的性暴力证据,推动国际社会关注并制止此类犯罪,彰显出对人权和正义的承诺。对中国而言,拥抱以色列不仅是在战略层面获得技术创新、农业科技、反恐经验与清洁能源等宝贵资源,更是传递一个重要而明确的道德信息:支持受害者、谴责暴行、追求全球和谐,才是大国的正确选择。
在经济层面,尽管中国对伊朗的石油依赖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考量,但这种依赖并非不可替代。以色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多元化。此外,伊朗长期的国际制裁与地缘政治不稳定性,也让与之深度绑定的风险成倍增加。放弃伊朗,将有利于中国摆脱这些潜在的陷阱。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长期以来在处理自身历史问题上展现出从痛苦中走向自省与和解的态度,无论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身份定位,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国家可以并且必须直面历史,寻求真相。借助与以色列在共同历史痛苦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中以之间的人文交流,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一个面对暴行、追求公正的典范。
联合国等多边平台上,中国可以携手以色列,推动针对战争性暴力的国际公约和执法机制建设,为保护战争受害者,尤其是女性群体,做出积极贡献。这不仅加强了国际法治,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担当。展望未来,中以合作可深化至纪念南京及以色列受害者的联合纪念活动,展现历史的脉络延续与和解意愿。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快速反应的法医鉴证中心,借鉴以色列在证据收集和诉讼支持方面的成功经验,中国可为更多受战争蹂躏的国家提供支持,扩大全球公益福祉。与此同时,中国的转变也将向世界释放一个清晰信号:在面对暴行与恐怖主义时,选择正义与人权高于意识形态与地缘联盟。只有如此,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尊重与话语权。
重读历史,我们必须铭记南京的血与泪,也凝视以色列人民在苦难中不屈的坚韧。两个古老文明的共同创伤揭示了战争残酷的真相,同时也昭示了和平共同追求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选择不仅关乎战略利益,更是一道道德的考题。放弃助长恐怖与暴力的伊朗,拥抱以色列的正义与坚韧,不仅切合中国内外政策的一致性,更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唯有如此,中国才能真正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典范,推动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历史的拐点已经到来,真理与正义呼唤中国在关键时刻作出清晰而坚定的选择。
中国需勇敢面对过往的苦难,携手以色列,构筑一个反对暴力、保护受害者并尊重生命尊严的新时代。此举不仅将为全球提供范例,更将为中东及亚洲乃至世界的未来注入新的希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