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即国际水域,涵盖地球43%表面积和海洋61%的体积,是地球最大且最深的生态系统。这片广袤且神秘的海域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着地球的碳循环和气候稳定。然而,公海长期以来却面临无序捕捞、海底采矿和未来潜在的石油开采威胁,其生态环境脆弱,保护迫在眉睫。捕鱼、深海资源开采以及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已经严重冲击了海洋生态系统,给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首先,公海是全球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有四千一百米的平均深度,使其成为存储有机碳和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关键海区。海洋生物通过所谓的“生物泵”和“养分泵”机制,将大量碳从表层迁移到深海储存。
这些机制依赖于在中层海域生活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等生物的垂直迁移行为,它们在夜间靠近水面捕食,白天返回深海排泄,从而帮助海洋锁定大量碳。如果这些生物群落被过度捕捞,将导致海洋吸收碳的能力减弱,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风险。其次,长期的过度捕捞已使许多公海物种数量锐减。历史上,十九世纪起的捕鲸造成鲸类数量大幅下降,二十世纪以来深远海鱼类、鲨鱼及鱿鱼等资源遭遇过度开发,许多珍稀动物如信天翁、白鳍鲨和皮革背龟趋近濒危甚至濒临灭绝。捕捞技术的激进发展,例如在开放海域广泛使用的围捕网和鱼聚设备,也造成大量非目标物种的误捕和死亡,破坏了生态链平衡。此外,政府补贴推动的高强度捕捞本身并不经济可持续,也涉及人权问题,包括强迫和奴役劳工。
捕捞产业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使得食物安全的利益分配极其不均,减少了广泛发展负责任渔业的可能。未来,更深海层的渔业开发被寄予厚望,却面临知识空白和生态风险。深海中层鱼类不适直接供人类消费,但被视为水产养殖重要饲料来源。开采这些区域将不仅影响碳泵机制,还将摧毁尚不清楚功能的深海生态系统,削弱海洋整体健康和生产力。另一方面,海底矿产资源开采也正在成为潜在威胁。尽管公海尚未开展商业性深海采矿,但已有超过30个勘探合同。
大量多金属结核、金属硫化物等资源吸引着某些政府和企业,推动采矿法规制定加快。然而,目前监管体系透明度不足、利益冲突严重,国际海底管理局同时担任推动和监管职能,导致公信力受损。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显示深海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不可估量且可能无法逆转,诸如海底栖息地破坏、有机碳释放导致氮氧化物增加以及深海氧气含量下降等负面后果均被发现。与陆地矿业相比,尽管陆上开采存在环境影响,但更易于管理、监督和修复,且资源规模较大、品位更高。技术和法律框架尚未成熟,无法保证深海矿业活动得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管理。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全球新达成的联合国公海条约旨在建立国际框架,为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提供法律工具,推动扩大公海海洋保护区,目标在2030年前保护至少30%的海洋面积。
然而,条约实施需要时间和国家普遍支持,目前仅约28个国家批准,远未达到生效条件,这一延迟给公海生态带来了更大风险。时间紧迫,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呼唤立刻行动。关闭公海,停止所有形式的商业捕捞、海底矿产开采和石油勘探开发,是确保这一全球公共财产得以长期保存的唯一保障。将捕捞活动限制在沿海国管辖水域,不仅有助于恢复高海域鱼类和海洋大型生物种群,也促使渔业资源实现更公平合理利用,缓解全球渔业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同时,保护公海有利于维持海洋碳汇功能,减缓气候变化的危险走势。保护措施并不会妨碍国际航运、科学研究或非提取性海洋活动,反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范例。
历史上,人类曾在1950年代共同合作建立了南极洲保护机制,证明全球协作保护远洋生态系统是可行的。如今,守护公海更是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和气候稳定的关键步骤。全球海洋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呼吁所有国家放弃短期经济利益,践行预防性原则;在科学不确定的情况下,避免对高度脆弱且复杂的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只有通过全球共识和切实行动,才能阻止公海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保护这片地球上最广阔且最神秘的海洋空间,保障海洋野生动物和人类社会的未来。作为地球公民,我们肩负着守护海洋蓝色心脏的使命。永远保护公海,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我们对未来世代的承诺。
让我们携手努力,推动实施法律措施,支持科学研究,提升公众意识,共建一个可持续且充满生命力的蓝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