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即国际水域,覆盖了地球表面近43%的面积,约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61%。这片广袤的海域不仅是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维持地球气候稳定的重要碳汇系统。然而,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公海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开发压力,包括过度捕捞、深海矿产开采以及未来潜在的油气勘探开发。这些行为不仅威胁公海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危及全球气候和海洋食物链的稳定。保护公海免受所有形式的资源开采,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全球环境治理的迫切任务。长期以来,公海一直被视为“无人之地”,管理和保护缺乏有效的国际机制。
虽然联合国于2023年通过了高海洋条约,旨在填补监管空白,推动公海设立更多保护区,但条约尚未完全生效且面临多方国家的批准难题。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及海水变暖加剧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海洋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下降,使得深海生物面临生存压力,影响其在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科学研究显示,公海中的中层海域(200至1000米深)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通过每日昼夜垂直迁移,将表层吸收的碳以粪便形式带入深海,有效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水平,并帮助地球维持适宜的气温。这种“生物泵”机制对缓解全球变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若继续放任过度捕捞与海底矿产开采,公海生态功能将严重受损,碳汇能力大幅减弱,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危机。
公海的捕捞活动从17世纪的捕鲸发展到20世纪的远洋捕鱼,包括长线捕鱼、深海拖网以及新兴的潜水灯诱捕方式,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生态破坏。珍稀物种如洋海龟、鲨鱼和信天翁等濒危动物的生存正受到严重威胁,渔具的误捕和弃捕现象尤其令人担忧。此外,国家补贴使得部分远洋捕捞行业经济上难以独立存续,扭曲了市场机制,导致资源过度开发。随着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缺氧现象愈演愈烈,公海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氧气减少不仅影响鱼类体型和生长速度,更使得其栖息范围缩减,进一步暴露于捕捞风险。深海采矿作为新兴的资源开发方式,也在加剧公海生态的不可逆风险。
尽管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已有多项勘探合同签订。深海矿产开采将扰动海底沉积物,释放储存数千年的有机碳,带来潜在的生态灾难。不仅如此,国际海底管理局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其监管公正性受到质疑。许多科学家和国家呼吁对深海采矿采取全球禁令或暂缓措施,以充分评估其长期影响。相比之下,陆地矿产资源虽有环境破坏,但其影响更易于监管和治理。绿色技术的进步亦使得矿物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多数关键矿物可通过陆地资源获得,无需依赖高风险的深海开采。
同时,禁止公海的所有资源提取,可以促进全球海洋生物群落的恢复,特别是大型海洋动物种群如鲸类和鲨鱼。恢复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有助于增强海洋的碳吸收能力,抵抗气候变暖带来的冲击。此外,保护公海将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为未来世代保留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停止对公海的资源开采,有利于减少财政补贴的浪费,防止劳工权益被侵犯,同时促进渔业资源向归属国近海区域转移,实现更公平的资源分配。各国应当聚焦于国家管辖水域内的可持续渔业管理,通过科学监管和社区参与,提升渔业效益,减少生态影响,从而保障渔民的长期生计和海洋生态的健康。保护公海需全球共同努力和政治意愿的支持。
历史上人类成功保护南极洲的经验昭示了国际社会合作的可能性。面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双重危机,唯有集体行动,才能避免失控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悲剧。联合国以及各类国际组织应推动高海洋条约尽快生效,强化监管机制,落实保护区设计和监控,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科技发展同样关键。高精度卫星监控、无人潜水器探测和生态模型的运用,将提升对公海环境状态的了解,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基础。公众意识的提升和广泛参与,有助于形成保护海洋的社会共识,促使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坚决的措施。
守护公海不仅是海洋环境问题,更是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共同未来的战略问题。防止在公海进行任何形式的资源开采,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海洋的掠夺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保护公海的蓝色疆域就是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