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已成为影视制作、游戏设计及广告创意不可或缺的工具。令人有趣的是,尽管CGI本质上是数字技术的产物,但观众并不因为其非手工制作而诟病,反而更多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情感传递。为什么大家对CGI寥寥数语,而对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字却充满疑虑和担忧?深究其背后,不难发现技术变革与艺术表达之间复杂又微妙的关系。 CGI技术的出现,最初被一些传统艺术家视为对手工艺术的挑战,担心它会削弱艺术中的人文色彩以及创作者的个人表达。然而,事实证明,CGI并未摧毁电影或视觉艺术的灵魂,反而成为叙事和情感表达的新媒介。经典电影如《指环王》和《侏罗纪公园》即是典范,这些作品因其视觉效果令人震撼而被誉为杰作,而非仅仅因为CGI的炫技。
相反,当电影因故事薄弱、人物平面化而失败时,人们才会责怪视觉技术的运用不当。在这里,技术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呈现和讲述故事。 CGI的受欢迎提醒我们,艺术工具的变化从不会削弱艺术本身的力量,反而可能激发新的创作方向。十九世纪摄影技术的兴起曾令传统绘画界感到震撼,甚至有人预言绘画艺术的终结。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批评摄影“扼杀了想象力”,将艺术扁平化为机械复制。然而摄影并没有终结绘画,反而激励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诞生。
印象派、抽象派、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正是在对摄影现实主义威胁的回应中脱颖而出,绘画艺术被迫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和使命。 同理,人工智能写作的兴起也引发了对创作者身份和原创性的深刻反思。曾几何时,文学创作被视为独一无二的天赋和杰出才能的体现,需要经过漫长的打磨和感情投入。但如今,AI写作工具能够轻松生成流畅、结构完整的文章,极大地降低了写作的门槛,这既令人激动,也让人焦虑。人们担忧机器合成的文字缺乏灵魂,担心创作过程中“人味”的消失。 然而,与CGI在视觉领域的应用类似,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决定作品的价值,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利用工具。
写作不再仅限于逐字逐句的手工创造,而是一种策展和打磨的过程,是一种选择、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艺术。真正的作者是那个愿意为内容背书,敢于承担舆论和批评的人。真正的原创源于创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而非完全靠工具的“原创”能力。 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原创性(Eigentlichkeit)不仅是天赋,更是一种责任,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创造紧密联系起来。一个出色的写作者不会畏惧用AI辅助完成文稿,而是将其视为智能的助力,通过筛选、重构和润色,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判断和情感内涵。 技术降低了写作的门槛,使更多人能参与文字创作,这本身是积极的。
它揭露了平庸作品的普遍存在,也使优秀作品更加突出。时代呼唤有品味、有判断力、有信念的作者,他们的职责不仅是制造文字,更是为作品背后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负责。 从根本上说,艺术创作的核心从未被机械或算法所替代。无论是CGI还是AI写作,都是工具,而非最终目的。优秀的艺术从来不是依赖于工具的复杂度,而是依赖于创作者是否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和意义。技术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原创、风格和身份的本质。
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文学创作需要苦苦挣扎、反复推敲,写作者与空白页面奋战的过程是苦难且神圣的。但这更多是浪漫主义的神话。写作从古至今都包含着语言选择的艺术,而语言本身即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犹太教中,“创造”就始于语言,上帝以言语呼唤世界,人类作为其形象的延续,也借由言语成就创造。当作者说“阿门”,即是对作品的肯定和承担。 在未来,AI将愈发普及,如何在智能工具的辅助下保持创作的真实性、独特性和责任感,将成为创作者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拒绝技术,无异于是拒绝进步;盲目依赖技术,则可能迷失方向。唯有拥抱AI的便利,同时坚守创作者的身份,才能真正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我们无需担心AI或CGI“夺走”艺术的灵魂,因为真正的灵魂源自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是责任和承诺的体现。艺术的本质在于与他人的连接,是一场关于信念、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就像没人会因为《指环王》中的数字化魔兽而抱怨,相信未来,当人工智能写作作品令读者动容时,争议终将平息,人们将聚焦于作品本身的价值,而非背后的生成方式。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艺术和文化迎来新的试炼和机遇。
拥抱变化,重新审视“原创性”的含义,创作者需要以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用心去驾驭AI与CGI这些新的表达工具。真正的艺术从来不在于技术的复杂,而在于情感和思想的深度。AI和CGI只是让创作更容易、更丰富的媒介,艺术的本质依旧在人性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