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云原生技术的发展,NATS作为一款轻量级、高性能的消息系统,逐渐成为企业和开发者社区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基础。然而,围绕NATS归属权的争端却也随之浮出水面,Synadia与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之间围绕项目归属、商标权及开源许可的冲突,掀起了业界广泛关注与讨论。这场纠纷不仅关系到NATS项目的未来发展,也反映了当下开源项目治理中潜在的问题与挑战。事态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时Synadia选择将NATS项目捐赠给CNCF,期望借助基金会的社区力量促进项目发展。捐赠初衷是推动开源协作,壮大贡献者网络,以实现项目的持续繁荣。然而,五年过去,NATS依旧停留在“孵化中”状态,社区参与度远未达到预期,绝大多数贡献仍源于Synadia内部。
这一局面让创始人兼CEO Derek Collison感到失望,他认为将项目交付CNCF后,未能取得预期的开源增长及生态繁荣,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2025年春天,Synadia通过法律途径要求CNCF归还NATS软件代码库及相关域名nats.io,认为基金会未能有效管理和推展该项目,且该项目的核心贡献及经费投入均由Synadia承担。与此同时,Synadia准备将NATS服务器部分转为业务源代码许可(BSL),这是一种兼具开源核心与商业限制的许可证模式,类似于HashiCorp对Terraform的处理方法。BSL的引入显示出Synadia谋求商业化运营的意图,希望通过托管服务等方式实现项目的商业价值。整个事件引发了社区的巨大反响,CNCF及其母公司Linux基金会对此做出了强烈回应。CNCF坚持认为NATS项目及其商标权属已随捐赠一并转移,根据双方协议,Synadia无权单方面要求撤回项目。
他们表示将继续维护开源社区的利益,并反对BSL因其非纯开源性质的争议。CNCF方面同时指出,基金会曾为NATS投入大量资源完成安全审计和处理商标事务,虽未能带动社区广泛参与,但仍积极尝试推动开放协作,愿意引入更多维护者共同建设项目。双方围绕商标权的博弈尤为激烈。虽然项目代码由CNCF持有,NATS品牌及商标却仍归Synadia所有,双方对这一分歧均有不同理解。Linux基金会已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撤销“NATS”商标注册,以消除这层法律障碍。面对外界质疑,Collison公开表态仍坚定支持开源理念,承诺客户端及服务器版本继续保持Apache 2.0许可,BSL许可也会在数年后过期。
他强调此举是为了项目长远健康发展,而非与开源社区为敌,宣称曾主动与CNCF沟通尝试共同宣布撤回计划,但因沟通不足导致误解。行业观察人士普遍认为,Synadia此次回收项目,虽有其商业逻辑和战略考虑,却潜藏重大法律风险,一旦双方未能达成和解,极可能催生NATS项目的分叉(fork),如同HashiCorp Terraform与OpenTofu的案例。这种分裂不仅会导致社区资源分散,还可能削弱项目整体竞争力。更令人关注的是,此次事件暴露出了当前开源项目孵化与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核心矛盾:企业捐赠开源项目后,若社区发展无法达标,会引发商业与公益之间的价值冲突。CNCF在保护社区利益与满足企业诉求之间需寻求平衡,而企业则需权衡开源精神与商业利益,谨慎决策。对于广大开发者和使用者而言,NATS项目的未来走势极具代表性。
一方面,项目若继续由CNCF管理,或许能在开源社区的推动下维持中立、开放的生态;另一方面,如果由Synadia主导,并通过BSL加强商业运作,可能带来功能更快迭代但风险许可限制争议的局面。在未来几个月内,双方的法律程序及社区反应将成为关键,全球云原生社区也将密切关注。这场争端不仅影响NATS核心用户群,也对整个开源生态发出警示:开源项目的产权归属、社区建设与商业模式需以更透明、合理的方式协调。结语中,NATS的案例无疑揭示了开源时代复杂多变的治理难题。企业与基金会之间的信任、协作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只有构建健康开放且包容的社区生态,才能避免类似分裂,推动技术与产业的双赢发展。未来的NATS是否能摆脱纷争重塑辉煌,或者成为开源项目治理教科书式案例,仍在等待时间的检验。
无论结果如何,此次事件对云原生开源社区的启示深远,值得每个参与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