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加密通讯技术本应为用户提供隐私保护,然而,犯罪分子却利用这一技术的平台进行违法活动,甚至将未成年人作为犯罪工具,进行令人震惊的“暴力服务”谋杀招募。近日,欧洲刑警组织(Europol)宣布,一起涉及青少年的秘密谋杀团伙被成功瓦解,透过加密聊天软件,这些年轻罪犯雇佣同龄人实施针对性杀人任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这起案件显示,共有七名年龄在14至26岁的嫌疑人被逮捕或主动投案,其中包括一名年仅14岁的少年。调查表明,两名18岁的男子在瑞典西部被捕,他们涉嫌积极招募年轻人参与对丹麦和瑞典地区的目标性杀戮行动。整个团伙不仅负责刺杀的招募,还涉及提供武器弹药、庇护所等罪犯必需条件,显示了组织的高度体系化和严密分工。 据欧洲刑警组织介绍,此次行动是其“GRIMM行动组”的一部分,旨在遏制通过加密通讯技术协调的合同杀人案件迅速蔓延这一趋势。
该行动组由瑞典警方牵头,联合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冰岛、荷兰及挪威警方共同参与,体现出现代跨境警务合作的新典范。 案件的调查缘起于今年五月,丹麦柯凯达尔发生的一起谋杀未遂案件促使警方深入挖掘犯罪链条。随着调查深入,警方锁定使用加密聊天平台协调的暴力犯罪网络,发现犯罪性质已远非传统的街头暴力,转而变成了精心策划、以谋杀为商品的“服务外包”,即所谓的“暴力即服务”(Violence-as-a-Service)。 不仅如此,该团伙的运作远及欧洲大陆之外。四月份,澳大利亚警方成功逮捕了一名十五岁的男孩,指控其协助通过加密聊天平台协调欧洲的合同杀人活动。该名嫌疑人被认为与欧洲有组织犯罪网络有深度联系,并积极参与在丹麦与瑞典地区的帮派冲突中招募杀手。
欧洲刑警组织高级负责人安迪·克拉格警告称,青少年被当作枪手付费寻杀,反映了2025年有组织犯罪的新面貌。这种犯罪形式极其冷酷,将人的生命视为廉价的商品进行买卖和处置,表明了现代犯罪团伙运作机制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特点。 青少年成为犯罪主力的背后,是数字时代犯罪市场的剧烈变革。欧盟的数据显示,超过70%的网络犯罪市场涉及未成年人的参与,包括网络诈骗、毒品贩运及人身暴力等多个领域。通过社交媒体和加密通讯工具,未成年人被轻易地招募加入犯罪网络,成为犯罪机器上被操控的齿轮。 这场打击行动彰显了现代执法机构如何响应技术挑战,合力揭穿隐藏在暗网和加密通讯背后的犯罪形态。
GRIMM行动组成立以来,成功打击了多起类似案件,重创了“暴力即服务”的黑色产业链,为遏制欧洲洲际暴力犯罪树立了典范。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罪犯所使用的加密通讯软件显示出高度的抗审查能力,普通执法手段难以直接拦截内容。警方多靠线人情报、设备取证及多国合作等多重手段,共同攻克这一难题。科技对犯罪的推动作用和执法的复杂性正成为全球执法机构必须面对的现代命题。 此外,青少年的卷入,让社会对未成年犯罪问题的根源产生了更多关注。贫困、教育缺失、家庭环境以及网络世界的负面影响交织,使得未成年人易被犯罪组织捕获,成为暴力犯罪的边缘弹药。
防范和引导青少年远离犯罪网络,成为重点公共政策和社会治理的难题。 未来,应对加密通讯技术带来的执法难题,需加强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提升侦查科技手段,同时开展多方位的预防和教育工作,减少青少年的犯罪风险。教育部门、社区、家长及科技企业协同参与,构建保护网,防止未成年人陷入犯罪漩涡。 “暴力即服务”这一新兴犯罪模式,反映出现代犯罪网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其跨地域、跨平台的特点显著增加了打击难度。罪犯将杀人任务模块化、商品化,犹如网络时代的“杀手外包”,展示了科技与犯罪结合后的恐怖新局面。 综合来看,欧洲警方对这起青少年利用加密聊天招募谋杀团伙的全面打击,不仅是一次执法行动,更是揭示现代社会深层次的安全隐患与治理挑战。
未来打击网络犯罪与青少年违法行为,将成为多国执法机构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不断创新应对策略,为社会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这起案件震动社会,使公众不仅认识到数字时代犯罪的新形式,也加深了对青少年保护和网络安全的重视。唯有多方协同、科技赋能,才能有效遏制“暴力即服务”现象,保障社会的长远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