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专利权保护与专利滥用问题成为科技界和法律领域的热点话题。专利的本质初衷在于激励创新,保障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然而,当专利被不当滥用,尤其是被不具备实际创新价值的专利侵害权益时,反而会阻碍行业发展,造成创新的扼杀。美国议会近期重新提出的两项法案,专利资格恢复法案(Patent Eligibility Restoration Act,简称PERA)与专利权反诉限制法案(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Reviews and Limitations,简称PREVAIL),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担忧。业界普遍认为,这两部法案将使劣质专利更容易获得,同时削弱公众及企业对专利的有效挑战能力,可能导致专利滥用问题更趋严重。PERA法案旨在修正现行专利资格认定标准,其核心目标是放宽专利的授权门槛。
现行标准受到最高法院Alice案判决的影响,规避了“抽象概念”和自然法则的专利保护,使得纯粹基于计算机实现的抽象软件发明难以被授予专利。这些判决有效限制了专利篱笆的过度扩张,减少了所谓“专利流氓”利用模糊的专利内容进行诉讼敲诈的空间。然而,PERA试图废除这些司法判例,放宽司法限制,使得涉及基本软件算法甚至人类基因的专利申请重新获得合法性。特别是,PERA打算推翻Myriad案中禁止对天然存在的人类基因进行专利保护的裁决,允许“分离”形式的基因被视为可专利的发明。此举引发了生物医学界及公共健康领域的强烈反对,因为基因专利会妨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展,影响社会公共利益。与此同时,PERA对“计算机或机器相关”的专利申请标准做了极其宽泛的定义,几乎让所有涉及计算机的发明都可获得专利保护,这无疑为滥发无实质创新的软件类专利打开了方便之门。
另一部法案PREVAIL,则着眼于限制现有的专利异议和挑战机制。现行的“当事人间复审程序”(Inter Partes Review,简称IPR)是由美国专利商标局管理的一个高效渠道,允许公众、企业或机构质疑已经授予的专利是否符合法定要求。这一流程相较于传统法院诉讼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已成为打击劣质专利、保护创新者权益的重要利器。PREVAIL法案希望限制IPR的适用范围,规定只有在专利权所有人针对申请人提起诉讼或明确威胁时,异议方才能提交申请。这将极大削弱非营利组织、开放源码社区和其他公共利益团体提前对专利质量进行监督的能力。除此之外,PREVAIL还提高了挑战专利的负担标准,迫使异议方在专利局审查中必须克服“专利有效”的假定。
同时,该法案剥夺了异议人在专利局审查后再向法院争取法律保护的权利,阻断了专利挑战的多层次防线。此外,法案还允许专利权人在审查过程中随意修改专利权利要求,增加了异议方应对的难度。对于多个主体想同时挑战同一专利的情况,新规则只允许最早提出申请的一方参与审查,阻碍了集体力量对抗劣质专利。PERA和PREVAIL这两部法案配合施行,会产生“放宽专利标准”与“限制专利挑战”双重效应,极容易导致大量无效、宽泛且含糊不清的专利获得授权,并且令公众和企业难以通过合理渠道有效抵制。这不仅增加了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和成本,也挫伤了创新土壤。事实上,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所谓的“专利流氓”占据了极高比例,2024年相关诉讼高达比重88%。
当前,多年来形成的基于司法判例和IPR机制的专利体系已部分降低了恶意滥用的风险,使创新者得以专注研发成果。若法案通过,无疑有将创新生态推向更为不公平和狭隘的环境。长期以来,科技公司、学术机构、生物医药企业及公共利益组织对于PERA和PREVAIL的联手反对态度尤为坚决。他们强调,真正的改革应当聚焦于完善专利审查制度、增强透明度、制定合理的用户保护措施以及防治专利流氓行为,而非轻易放宽专利授权标准和削弱公众监督权力。专家们呼吁国会审慎审议相关法案,从支持科技创新和维护市场公平的角度出发,拒绝可能逆转现有制度成效的立法方案。当前全球科技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及软件开发等领域,公平且有效的专利保护是促进创新的关键保障。
一旦法律环境向着保护劣质专利倾斜,不仅行业投资信心会受到打压,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也将受损,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和公共福利。面临PERA和PREVAIL所带来的挑战,科技界和社会公众需要持续关注相关立法动态,积极参与政策讨论和监督。同时,倡导完善和改进既有专利体系,强化针对专利权滥用的司法打击,推动法律制度与时俱进。可见,保护知识产权是维护科技进步的根本,但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公平、透明且有利于创新的专利环境。只有确保专利权既能合理激励发明创造,又不成为阻碍创新的绊脚石,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循环。总的来说,PERA和PREVAIL法案的提出,反映出当前专利制度面临的深刻矛盾与挑战。
一方面需防止专利权过度扩张引发的专利流氓现象,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严苛限制创新保护空间。任何法律改革都必须精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创新生态健康发展。公众和政策制定者的理性审议与建设性参与,将是引导专利制度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