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即国际水域,覆盖地球海洋总面积的61%,占全球表面积的43%。作为地球上最广阔、最深邃的海洋区域,公海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气候调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十年来,公海遭受了日益严重的过度捕捞、深海资源开发及环境污染等威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专家和环保组织一致呼吁对公海实施永久性的保护,禁止所有形式的资源提取活动,从而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安全。 公海的生态价值首先体现于其庞大的生物多样性。无论是蓝鲸、鲸鲨、海龟、鲨鱼,还是各种深海鱼类,公海都为它们提供了关键的生存栖息地。
许多大型海洋生物依赖公海进行迁徙、繁殖和觅食。与此同时,公海的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4,100米的平均深度使其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海洋生物通过所谓的“生物泵”和“营养泵”将大量碳固定在深海,防止过多的二氧化碳留在大气中,从而有效调节气候。 长期以来,捕鲸、捕鱼等活动尽管促进了人类食品供应及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现代化远洋渔业利用先进捕捞技术,快速扩展到深海区域,导致多个物种数量锐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以鲨鱼和巨型金枪鱼为例,它们作为顶级掠食者,其数量减少引发级联效应,影响整个食物链。
无节制的捕鱼还引发“渔获品种混捕”、误捕及高额废弃率,大量海鸟、海龟、鲸类死于误网或渔具缠绕,损害公海生态系统健康。 随着科技进步,深海开采逐渐受到关注。海底矿物、金属资源被视为绿色能源及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原料,这推动了深海采矿的探索活动。然而,海洋科学家严厉警告,深海采矿将带来毫无可逆转的环境影响。海底的沉积物被扰动,原本存储的有机碳可能释放,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采矿作业不但会破坏珍稀的深海生物栖息地,还可能引发大规模缺氧和生态灾难。
气候变暖加剧了公海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海水升温及缺氧现象导致适宜鱼类生存的空间不断缩小,生物生长和繁殖受阻,更易被捕捞对象成为捕获目标。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本就脆弱的生物种群面临灭绝危机。科学研究显示,公海上的碳储存功能若减弱,全球气温可能上升超过3摄氏度,造成灾难性气候后果。 目前,全球法律体系对公海的保护仍非常有限。虽然联合国于2023年通过了“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条约”,旨在填补管理空白,但条约需要至少六十国批准方能生效,迄今只有二十八国完成批准。
加之机制建设和执行仍处于初期阶段,实际保护效果远未体现。渔业补贴依然对破坏性捕捞活动形成支持,缺乏有效监管和执法,使得非法捕捞和环境损害屡禁不止。 经济上,公海渔业收益远不及投资成本。仅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主导公海捕捞业,而高达42亿美元的补贴多被用以维持经济上不具备可持续性的渔业。这不仅造成全球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资源分配不公。相反,将渔业集中于各国管辖水域,加强管理和保护,能实现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惠及更广泛的国家和社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保护公海还有助于遏制环境污染,特别是塑料和微塑料。公海作为海洋塑料垃圾的重要去向之一,相关污染严重威胁海洋生物健康。通过建立全球禁止提取公海资源的保护区,能够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直接干扰,从源头缓解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国际层面,保护公海的倡议面临各种挑战,包括国家利益分歧、资源分配争端及治理结构复杂。深海采矿方面,国际海底管理局虽肩负监管职责,但存在利益冲突,现行规则透明度不足,难以保证科学和环保标准的落实。一些国家甚至无视国际法规,推动独自开展资源开发活动,这种行为亟需国际社会共同抵制。
尽管前路艰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球合作能够实现大规模环境保护。例如1950年代国际社会共同保护南极大陆的先例,为公海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建立全球共识、推动跨国合作,实现公海的永久保护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一环。保护公海,不仅是保护海洋,更是保障全人类共同的未来。 总而言之,公海的生态重要性不可替代,其生物多样性、碳吸存能力和气候调节功能对全球生态系统稳定举足轻重。过度捕捞、深海采矿与化石燃料开采已威胁其健康,若不加以遏制,将对地球环境造成灾难性影响。
国际社会应紧密合作,尽快推动生效《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条约》,并进一步推进将公海纳入全球海洋保护区网络,禁止一切提取性利用活动。公海保护工作应遵循预防原则,尊重科学数据和环境可持续性,确保后代享有健康与安全的海洋环境。唯有如此,公海才能继续作为地球最大的自然碳汇和生命宝库,支撑人类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