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美国政府的改革浪潮中,DOGE(美国数字服务办公室)的出现曾被寄予厚望。它本应代表技术和效率的变革之风,借助精英团队和创新思维,推动联邦政府朝着更高效、透明和响应民众需求的方向迈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关于DOGE究竟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哪些目标未能达成的话题不断浮现。对这段改革历程进行全面回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技术改革的难点所在,也为未来提出可行的路径指明方向。DOGE的改革尝试并非一无是处,但显然存在诸多未完成的任务和错失的战略机遇。 DOGE最受关注的行动之一便是大幅削减政府内部员工和外包合同。
通过裁员和解除合约,其目标在于降低成本、理顺组织架构,试图减少官僚体制的臃肿。然而,这种“砍刀式”的改革方法却引发了业界和民间的激烈争论。仅靠裁员减少人力而未配备足够的替代技术或科学管理体系支撑,导致了政府机构内部工作负荷加剧,效率反倒难以保证。劳动人数减少了,但待完成的工作量却未见相应缩减,反而留下了“工作割裂”与“职责真空”的隐患。许多被裁掉的关键岗位人员其实承担着重要职能,过早解雇只会削弱机构执行力。 再者,DOGE寄望通过引入先进的软件开发和技术解决方案来替代传统流程,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理论上,技术自动化应解放劳动力,并简化繁杂程序,然而现实状况却十分残酷。从软件研发到应用推广,政府的信息技术项目受到繁重的合规审批和监管流程限制,尤其是“上网许可”(Authority to Operate,ATO)的审批机制相当冗长复杂。DOGE团队内部工程师反馈,虽然快速搭建出原型并非难题,但完整的系统开发和全面上线往往需要18个月以上时间,这令热衷于打破旧格局的改革者备感沮丧。技术创新被制度壁垒所束缚,导致期待的转型步伐陷入停滞。 此外,DOGE在试图内包部分软件开发、减少对外部承包商依赖时,面对的挑战依旧严峻。政府过去长期依赖外包模式,许多关键技能并未真正内化到政府队伍之中。
尽管部分团队取得了成绩,但整体来看,大多数合同被草率终止,缺乏充分完成后的交接和规划,造成了服务断层和效能下滑。简言之,收回项目或技术所有权是复杂长远的工程,任何仓促施行都可能带来服务质量的暂时恶化。政府机构制度固化的特质,令变革比私营企业更具挑战性。 历史经验显示,类似的管理手法并非前所未有。1990年代哥尔政府时期推行的“再造政府”项目,也曾面临裁员过早、规章制度未同步简化,导致劳动力外包比例被动上升,被称为联邦政府的“暗物质”现象。DOGE的现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一老问题的重新演绎:削减人手若无规则松绑和程序优化为伴,最终只能形成人员流失而非效率提升。
虽然当时希望议会将先简化流程再裁员,但现实却是“先吃甜点”,即先裁员再面对旧有阻力,形成改革失衡。 谈及阻挠改革的内在根源,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本身的不适应,更多的是法规解释和机构内繁重的风险规避文化所致。合规官员往往坚持最大化避险策略,生怕触犯法规而导致项目受阻,真实意图常被层层繁文缛节所掩盖。政府内部的制度密织复杂、变革阻力大,令多少充满激情的技术团队黯然放弃。而DOGE虽然拥有相对有利的政治环境——共和党控的白宫和国会,理论上获得改革所需的合法性支持,却未能充分发挥这份优势。改革需要的不仅是权力,更是对流程的深入梳理和触及根本的制度性变革。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DOGE也未能实现真正的革新。美国联邦政府的招聘、解雇和晋升制度严重依赖“先来后到”的原则,招聘复杂且流程冗长,缺乏灵活与绩效导向,使得专业人才难以招募和留存。尽管有部分指令尝试推动雇佣改革,例如近期人事管理局(OPM)提出的政策指导,但仍混杂着一些有争议且效果模糊的测试机制。DOGE没有抓住契机打破传统,突破反复官僚的阻碍,导致人员结构调整停留在表面。这种人员优化不匹配职责合理分配,致使留任员工面对海量低价值流程,无法聚焦关键任务。 令人欣慰的是,DOGE在改变公务员风险规避文化上,或许有一些积极效果。
推崇“JFDI”(Just F***ing Do It)精神的一些技术团队,开始尝试在合法框架下敢于快速行动,规避过度谨慎导致的行动瘫痪。虽然紧张的政策环境可能带来“粗心”或“仓促”的决策风险,但有时这类适度冒险恰恰是突破顽固壁垒的有效方式。政府机构的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适当放宽对细节的过度要求,以提升项目的响应速度和执行力。DOGE推动的这种文化氛围的转变值得肯定,期待未来能持续培养务实且敢于担当的创新精神。 不可忽视的是,DOGE改革的另一个巨大遗憾,是未能对关键的法律和行政规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游说和修改。例如,关于裁员的“最后进入优先辞退”规则(Last In First Out, LIFO),导致许多经验丰富且能力较强的老员工被迫离开,而较新的员工却得以保留,这严重影响了机构的知识传承与稳定运营。
改革者本可以利用现有政治优势,推动议会调整相关规则,优化人力结构,但这一战略机遇显然未被充分利用。 总体来看,DOGE这段时期的改革带来了诸多反思。外界常将其视为技术与效率的希望所在,但现实中它暴露了政府技术改革的极大艰难,无论是规章制度、文化惯性还是政治博弈,都让任何善意尝试充满困难。DOGE的离开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终结,反而更显现持续推动体制合理变革的必要性。联邦政府内部的繁冗权责、僵化用人机制和无法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都亟需未来改革者胸怀全局,拿出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方案。 未来的政府数字化改革应当做到强化制度层面的突破,实现规则的现代化和灵活化,同时通过人员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
改变不单是精简人员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保留核心能力前提下,让每一岗位和流程都有明确且合理的价值指向。技术软件的建设必须与法律政策的适当调整相结合,打破机关风险规避文化壁垒,使创新得以落地。只有在规则、文化和技术三者联动发力的基础上,政府效率和民众服务质效才能真正迎来质的飞跃。 从DOGE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改革的道路绝非坦途,其间必有荆棘与反复。作为公共管理和技术改革的观察者,需要铭记教训,理性看待改革中的成功与失败,积极推动从短期“断臂求生”向长效机制建设转型。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在借鉴美国经验时,也应汲取DOGE改革所暴露的启示,不能单纯依赖削减人力或技术创新,而忽视了流程修订与文化改变的根本性作用。
改革的根基在于改变游戏规则和运营机制,而非仅仅超越现行规则。 总之,DOGE在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改革中并未实现预期的“颠覆”,其深刻的制度和文化挑战仍悬而未决。未来的改革者需以更坚韧的耐心和智慧,协调政策制定者、技术专家与执行团队的多重力量,逐步拆解旧有壁垒,构建高效且有韧性的政府体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避免“裁员无减负,技术无兑现”的窘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