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治理中,股票期权作为激励高管的重要工具,已被广泛采用。它本意在于调动高管推动企业业绩提升的积极性,使其利益与股东利益挂钩。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激励机制也被逐渐发现存在诸多可被利用的漏洞,尤其是在关键新闻发布的时间点选择上。近期,针对高管通过战略性新闻发布安排以提升自身薪酬的研究和报道不断涌现,揭示了一种被称为“期权机会主义”(options opportunism)的现象。 股票期权通常允许高管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以预先确定的执行价购买公司股票。理论上,执行价通常设定在股票授予当日的市场价,这意味着只有当股票价格上涨超过执行价时,高管才会获得额外收益。
合理的股票期权设计应激励高管积极推动公司发展,从而提升股价,最终共享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但实践中,高管们开始利用信息披露时机的策略性选择,将授予日与股票价格的波动联系起来,谋取不当的经济利益。 由于上世纪末期股票期权“期权回溯”丑闻爆发,即高管非法变更期权授予日期以降低执行价,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期权授予日期的规范,一般要求公司提前预约固定的授予日期,以杜绝上述作假行为。然而,这一政策无意中催生了一种新型操作模式——高管们不再更改日期,而是将关键消息的发布时间围绕固定授予日期进行“调整”,以影响当日股票价格。例如,发布可能导致股价下跌的负面消息于期权授予日前,以便使执行价较低;或是将利好消息延后至授予日之后,推高股价,使然后执行期权时获得更大收益。 这种操作涉及两种典型策略,被业界称为“避弹”(bullet-dodging)和“弹簧加载”(spring-loading)。
避弹是指在期权授予日之前披露不利消息,导致股价下滑,以获得较低执行价;弹簧加载则是将积极的信息披露推迟到授予日之后,促使股价反弹,从而获得更高的涨幅空间。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高管都能通过股票价格的阶段性低谷来“买入”,之后的价格上涨则为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超过十年的高管薪酬数据及股票市场表现的分析,发现许多上市公司存在股价在授予期权日前短期下跌,而在授予日后数周内反弹的普遍规律。这种“非随机”的价格波动模式,显然超出了市场正常波动的范畴。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金融教授罗伯特·绍恩劳通过对数据的严格统计分析指出,这种现象难以被简单归结为巧合或市场常态,反映出高管们正积极利用信息披露时间来最大化个人收益。 这样的行为对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透明度构成了挑战。
从投资者角度看,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是判断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当关键消息被人为调整发布时间点,市场信号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侵蚀,投资者可能依据不完整或失真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波动性。 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和监管机制也面临考验。虽然现行制度已大幅限制了期权奖励授予日的灵活性,但对新闻披露时间安排几乎没有直接约束。战略性新闻发布成为了一个难以监控的灰色地带,执法难度较大。这也启示监管者需要更细化、更具针对性的规则,以遏制潜在的利益输送和市场操纵行为。
除此之外,这种策略性操作还反映出高管激励设计本身的局限性。过度依赖股票期权,尤其是在固定授予日的框架内,可能激励高管将短期股价表现置于企业长期发展之前。选择时机发布新闻以影响股价,等同于牺牲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可能堵塞内部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透明沟通,也使外部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企业真实状况。 不少专家呼吁,企业应重新审视薪酬体系,避免对短期股价波动的依赖。除股票期权外,加入长期激励计划、多维度绩效考核和现金奖励相结合,或许能更有效地平衡高管短期行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强化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也有助于减少操纵时间的空间。
随着资本市场日趋成熟,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关注日益增长。企业如果仅依靠操纵新闻发布时机来提升高管薪酬,无疑会损害所有股东利益和市场信任。未来,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和监管力度的加强,或将倒逼企业管理层更加务实和诚信地开展业务,推动激励机制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战略性新闻发布在高管薪酬设计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虽然其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诱人,但其潜藏的治理风险和市场影响同样深远。投资者、监管机构和企业需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的资本市场环境,确保激励机制真正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
时机的确就是财富,但如何利用这种财富,决定了企业能否走得更远。